露水蘑菇教案
《露水蘑菇》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本节课的生字新词,如“露”“蘑”“菇”等,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如“晶莹剔透”“若隐若现”等。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自己喜爱的段落,积累优美的语句。
-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的方法,能够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简单的景物描写。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露水蘑菇的喜爱之情,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 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文中描写露水蘑菇的手法和顺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观察实践,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有诗意。
- 体会作者在平凡事物中寻找乐趣的心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露水蘑菇的美和作者的情感。
- 学习作者描写露水蘑菇的方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写的写作技巧。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感和较高的审美情趣。
- 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描写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景物片段。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讲解生字新词、课文背景、写作手法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 实践法:布置课外观察作业,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 播放一段清晨森林或有露水的场景视频,视频中有露珠在草叶上滚动的画面,最后画面定格在一颗酷似蘑菇的露珠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特别有趣的景象?这颗像蘑菇一样的露珠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露水蘑菇的独特形态和美感,从而引出课题《露水蘑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读姿势和读音。
-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如“露珠(lù zhū)”“蘑菇(mó gu)”“晶莹(jīng yíng)”“戒心(jiè xīn)”“诱人(yòu rén)”等,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准字音。
- 对于易错字,如“诱”字的右边部分,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书写,让学生在课本上练习书写几遍。
-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晶莹剔透”“若隐若现”“小心翼翼”等词语的含义。
-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完后,请学生概括课文大意,教师进行归纳和补充,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情节:课文描写了清晨时分,作者在草丛中发现露水蘑菇,对其独特形态进行细致观察,并展开丰富想象,最后因风吹草动露水滑落,露水蘑菇消失的过程。
(三)精读课文,品味赏析(20 分钟)
- 学习第一自然段
-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第一自然段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发生,为下文描写露水蘑菇做了铺垫,引发了读者的兴趣。
- 让学生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清晨的宁静和作者的好奇之感。
- 研读描写露水蘑菇的段落
- 学生默读课文第 2 4 自然段,找出描写露水蘑菇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露水蘑菇的?
-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 小组汇报交流成果,教师进行归纳归纳:作者从露水蘑菇的外形、颜色、光泽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那朵小小的露水蘑菇,像一把白色的小伞,撑在绿色的草茎上,伞盖是由无数颗晶莹剔透的露珠组成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宛如一颗璀璨的珍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露水蘑菇比作小伞和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露水蘑菇的形状和光泽,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一美丽的景象。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如“无数颗”“晶莹剔透”“闪烁着五彩的光芒”等词语,展现了作者丰富的词汇量和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式,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事物,如花朵、树叶等,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分享。
- 体会作者的情感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5 6 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观察露水蘑菇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如“我蹲下来,小心翼翼地看着它,生怕我的一口气就会把它吹走。”“我伸出手想触摸一下那可爱的露水蘑菇,却又忍住了,生怕弄破了这大自然的杰作。”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对露水蘑菇的喜爱和珍惜之情,以及害怕破坏这份美好的小心翼翼的心理。
-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喜爱、珍惜和留恋之情。
(四)归纳全文,拓展延伸(5 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归纳作者描写露水蘑菇的方法和表达的情感,提问:“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对露水蘑菇有着怎样的感情?”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 拓展延伸
- 展示一些关于大自然中微小事物的美好图片,如草叶上的蜻蜓、花瓣上的蜗牛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魅力的事物,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它们的美,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 布置课后观察作业:让学生在清晨或雨后,到户外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微小事物,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描述它的形态、颜色、特点以及自己当时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摘抄下来。
- 完成课后观察作业,撰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教学资源
-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字词、课文插图、清晨露水视频、大自然微小事物图片等。
- 相关的书籍资料,如作者的文集、散文集等,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教学板书设计
露水蘑菇 | 外形:像小伞 | 喜爱、珍惜 |
---|---|---|
颜色:白色 | 情感变化 | |
光泽:晶莹剔透、五彩光芒 | 小心翼翼 |
问题与解答
问题 1:课文中作者对露水蘑菇的描写十分生动,除了文中用到的比喻手法外,还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露水蘑菇呢?请举例说明。 解答:还可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那露水蘑菇像是一个小小的精灵,在草茎上欢快地跳跃着,它那晶莹的身躯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美丽。”这样写赋予了露水蘑菇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露水蘑菇的活泼与可爱,还可以运用排比的手法,如“露水蘑菇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之作,它是大地的泪珠凝聚而成的精灵,它是清晨的第一份惊喜,它是微观世界里的奇妙景观。”通过排比,增强了语势,突出了露水蘑菇的独特魅力和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问题 2: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如何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细致的观察来描写事物呢? 解答:要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事物的外形、颜色、大小等,还要用耳朵听它的声音,用鼻子闻它的气味,用手触摸它的质地等,比如描写一朵花,可以写看到的花瓣的形状、颜色,闻到的花的香气,摸到的花瓣的柔软或光滑等,要注重观察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变化,以露水蘑菇为例,它在清晨有阳光时和在阴天时的样子可能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在写作时,把这些变化写出来可以让事物更加生动真实,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聚焦于那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进行详细描写,比如描写一只小鸟,可以重点写它独特的羽毛花纹、清脆的叫声或者独特的飞行姿态等,而不是泛泛而谈,通过这样的细致观察和描写,就能让笔下的事物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