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概念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幼儿能正确感知并比较 10 以内数的多少、大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 熟练掌握 10 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能够清晰阐述数字之间的分合关系。
- 认识简单的数序,能准确排列 10 以内数字的顺序,了解相邻数的概念。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实物操作、游戏互动等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数学思维能力。
- 在分组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有趣应用,增强自信心。
- 培养幼儿做事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体验数学探索活动带来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10 以内数的概念、组成、数序以及大小比较是本次教学的核心内容,确保幼儿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后续数学学习筑牢根基。
- 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数的运算,如点数、目测、加减法逆运算等,强化数感。
- 教学难点
- 帮助幼儿建立数的守恒概念,明白物体数量不因排列方式、外形变化而改变,突破这一抽象思维障碍。
- 让幼儿理解数的组成与分解的互换、互补关系,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提升数学思维灵活性。
教学方法
- 直观教学法:大量运用实物教具(如积木、小动物玩具、水果模型等)、图片、PPT 课件,将抽象数字具象化,让幼儿直观感知数与物对应关系,符合幼儿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
- 情境教学法:创设超市购物、生日派对分蛋糕、动物园游玩等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融入趣味场景,激发幼儿参与热情,引导其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游戏教学法:设计数字接龙、猜数字、找朋友(数的组成配对)等游戏,寓教于乐,让幼儿在轻松氛围中巩固知识,增强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竞争意识与规则意识。
- 操作法:提供丰富操作材料,如串珠、拼图、分类卡片等,让幼儿动手摆弄,自主探索数的概念、组成,在实践操作中深化理解,锻炼手眼协调与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及配套 PPT、数字卡片(1 10)、实物教具若干、计数器、数棒、自制数学棋盘。
- 学具:每组一套小型积木、水果模型、分类托盘、作业单、彩笔、擦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5 分钟)
- 故事开场:教师讲述《小熊的数字之旅》,引出小熊在森林里寻找数字宝藏的故事,吸引幼儿注意力,引发他们对数字的好奇。
- 提问互动:故事讲完后,教师提问幼儿“你们知道森林里藏着哪些数字秘密吗”,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言,激活课堂氛围,自然导入教学主题。
(二)基础认知(10 分钟)
- 认识数字 1 10
- 利用 PPT 依次展示 1 10 的数字图案,配合生动音效,引导幼儿跟读,强化记忆。
- 出示对应数量实物图片(如 1 个苹果、2 只小狗等),让幼儿连线数字与实物,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理解每个数字代表的具体数量。
- 数的顺序
- 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大型数字卡片(1 10),打乱顺序,邀请幼儿上前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列,其余幼儿观察纠错,加深对数序的认识。
- 开展“数字接龙”游戏,教师说一个数字,幼儿依次说出后面或前面的数字,锻炼反应能力与数序敏感度。
(三)数的概念深化(15 分钟)
- 数的大小比较
- 呈现两组不同数量实物图片(如 3 朵红花和 5 朵黄花),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用“>”“<”“=”表示数量关系,讲解符号含义及用法。
- 组织同桌幼儿互相出题,用数字卡片摆出比较式,并口头表述结果,巩固知识。
- 数的组成与分解
- 以实物演示法讲解 5 的组成,将 5 个积木分成两份,展示多种分法(如 1 和 4、2 和 3 等),引入数的组成概念,让幼儿理解分合的互换性。
- 发放数的组成作业单,幼儿独立完成 6 10 各数组成填空,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困难幼儿个别辅导,完成后集体讲评订正。
(四)实践应用(10 分钟)
- 超市购物游戏:设置模拟超市场景,摆放标有价格(1 10 元)的商品,给幼儿发放仿真货币,要求按指定金额购物,计算找零,在交易过程中运用数的运算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 分类计数任务:提供混合玩具、文具等物品,幼儿分组进行分类,按颜色、形状等标准划分后,点数各类物品数量,并用数字记录,锻炼分类与计数技能融合运用。
(五)归纳回顾(5 分钟)
- 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包括数字认知、数序、大小比较、组成分解及实践应用要点,以提问抢答形式强化记忆。
- 自我评价:邀请幼儿分享学习收获与感受,教师给予肯定鼓励,树立学习信心,同时针对普遍存在问题简要补充讲解。
(六)课后延伸(3 分钟)
- 家庭作业:布置亲子数学活动,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家中数字(如门牌号、电器开关数字等),并用画笔记录下来,第二天回园分享,增进家园共育,拓展数学学习空间。
- 区角投放:在数学区投放新教具,如数字拼图升级版、算术小游戏盒等,供幼儿自主探索,持续激发数学兴趣,巩固课堂知识。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幼儿在数的组成学习中总是混淆互换关系,怎么办? 解答:强化实物演示与操作,反复让幼儿动手分合实物,每次强调两种分法只是顺序不同,总量不变;设计针对性练习,如填空、连线,突出互换部分对比;开展小组竞赛,比一比谁又快又准说出组成,错题及时纠正强化,加深记忆理解。
问题 2:如何让幼儿更好理解数的守恒概念? 解答:多创设变式情境,如将相同数量积木排成不同形状(长条、堆叠),问数量变没变,引导观察思考;借助动画展示,如小兔子分萝卜,无论怎么分堆,总数不变;组织实际操作活动,如分糖果,不同包装、排列下数颗数,让幼儿亲身体验数量稳定性,突破守恒理解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