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与夏天雷雨相关的生字词,如“雷、阵、哗、虹”等。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特点及变化顺序。
- 能够仿照课文句式进行简单的语句创作,如描写其他天气现象。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雷雨不同阶段的氛围,培养语感和朗读能力。
-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雷雨前后景物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 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雷雨景象的直观感受,提升学习兴趣。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感受文字描绘自然之美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识字写字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含义。
-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描写顺序,感受其不同特点。
-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如雷雨前的压抑、雷雨中的猛烈、雷雨后的清新愉悦等。
- 教学难点
- 让学生理解雷雨形成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出现不同阶段的景象变化,这涉及到一些自然科学知识,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
- 指导学生在仿写句子和段落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生动地展现其他自然景象,避免机械模仿。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含义,传授雷雨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语句和段落。
- 朗读法:安排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雷雨的气息和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雷雨景象变化、作者情感表达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雷雨的视频、图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雷雨的现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 直观演示法:在讲解生字词时,通过实物、动作、图画等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 播放一段夏天雷雨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认真观看。
-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天气现象?谁能说一说夏天雷雨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对雷雨的印象,从而引出课题《夏天的雷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读姿势和读音错误。
- 读完课文后,教师出示带有生字词的卡片,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读错或读不准的字音,及时进行纠正和强调。
- 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夏天的雷雨写了哪些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归纳,引出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夏天雷雨的景象。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 分钟)
雷雨前(7 分钟)
- 指名学生朗读描写雷雨前的段落,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雷雨前的天空、乌云、大风、闪电等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的?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分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句话中的“黑沉沉”“压下来”形象地写出了乌云的厚重和来势汹汹,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 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和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雷雨前的紧张氛围。
- 教师提问:“雷雨前为什么会有这些景象呢?”简单向学生介绍雷雨形成的基本原理,即由于地面受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云,云层不断增厚积累电荷,当电荷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雷电,伴随大风等天气现象。
雷雨中(7 分钟)
- 让学生自由朗读描写雷雨中的段落,思考:雷雨中的雨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雨的大小和变化的?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雨的语句,如“哗,哗,哗,雨下起来了。”以及“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等,分析“哗哗哗”这个象声词生动地模拟了雨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越下越大”则体现了雨的变化过程。
- 请学生模仿雨声进行朗读,注意读出雨的大小变化和气势,教师可通过范读、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 提问学生:“除了雨,雷雨中还有哪些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雷电的描写,如“一道亮光,就是闪电,轰隆隆,雷声响彻云霄。”让学生体会雷电交加的壮观场面。
雷雨后(6 分钟)
- 学生齐声朗读描写雷雨后的段落,思考: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的?与雷雨前、雷雨中有什么不同?
-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雷雨后天空、空气、彩虹、树木、蝉鸣等景象的句子,如“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以及“一条美丽的彩虹挂在天空。”等,分析这些句子展现了雷雨后清新、宁静、美好的画面,与雷雨前的压抑、雷雨中的猛烈形成鲜明对比。
-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雷雨后的段落,读出那种清新愉悦的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雷雨后的美丽景色中,增强朗读的情感投入。
(四)归纳全文,拓展延伸(10 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归纳夏天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特点及变化顺序,提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从知识、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回答,教师进行归纳和补充。
- 拓展延伸:
- 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自然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方法,简单地说一说。
-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一次天气变化,然后写一篇短文,描述这次天气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要求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和描写手法。
(五)识字写字教学(10 分钟)
- 再次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词,并组词说话,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书写生字,边写边讲解生字的笔画顺序、结构特点和书写注意事项。“雷”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雨”字头要写得宽一些,覆盖住下面的“田”字;“虹”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一些,右边的“工”字要写得端正等。
- 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生字,每个生字写三遍,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资源
- 多媒体课件,包含夏天雷雨的视频片段、图片、生字词动画演示等。
- 生字词卡片。
- 相关的自然科普资料,用于简单讲解雷雨形成原理。
教学板书设计
阶段 | 景象特点 | 关键语句 |
---|---|---|
雷雨前 | 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
雷雨中 | 大雨倾盆、风雨交加 |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
雷雨后 | 空气清新、彩虹高挂、万物复苏 |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一条美丽的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
问题与解答
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雷雨形成的原因? 解答:在讲解雷雨形成原因时,可以结合简单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地面受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成云,云层积累电荷产生雷电等基本原理,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夏天地面很烫,水洼里的水容易蒸发等现象,让学生明白这些与雷雨形成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播放科普动画或展示相关图片,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问题 2:怎样引导学生在仿写描写其他自然现象时避免机械模仿? 解答:在引导学生仿写之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要描写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发现该现象的独特之处,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等,回顾课文中描写雷雨的方法,如运用象声词描写雨声、用准确的词语描绘景象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写等,鼓励学生在仿写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和词语,大胆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在描写风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风在不同强度下的表现,风吹过时物体的变化等,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来,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课文中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