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以及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本质,感受分数的相对性和确定性,为后续学习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奠定重要基础,以下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展开具体阐述。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是“深化分数意义的理解”,教材通过“拿铅笔”“说分数”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反之,相同数量的物体看作不同的“整体”时,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这突破了学生对分数“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单一认知,建立分数的“相对性”概念。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但对分数的理解仍停留在“具体数量”层面,难以抽象出“单位‘1’”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学生可能在“整体”变化时对分数意义的转换存在困惑,需要通过具体操作、对比分析等活动,逐步构建对分数本质的认识。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根据“整体”解决简单的分数问题。
-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分析,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发展数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难点:理解“单位‘1’”的灵活性与分数的相对性。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创设“拿铅笔”“说分数”等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主动建构知识。
学法:动手操作法、合作探究法、迁移类推法,鼓励学生通过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自主发现分数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旧知
出示情境图:小明和小红都有一盒铅笔,小明拿出自己铅笔的$\frac{1}{2}$,小红也拿出自己铅笔的$\frac{1}{2}$,结果小明拿出4支,小红拿出3支,提问:“为什么两人都拿$\frac{1}{2}$,拿出的支数却不同呢?”引导学生思考“整体”的不同对分数的影响,自然引入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探究新知,深化理解
-
拿铅笔——体会“整体”不同,分数的具体数量不同
- 操作:每组准备一盒铅笔(数量不同,如6支、8支、10支等),让学生拿出各自铅笔的$\frac{1}{2}$,并记录数量。
- 汇报:各小组展示拿出的支数,引导学生观察“$\frac{1}{2}$相同,支数不同”的原因。
- 小结:$\frac{1}{2}$表示“整体”的一半,整体数量不同,$\frac{1}{2}$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这里的“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一个集合。
-
说分数——理解“单位‘1’”的确定性
- 出示图片: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吃了3份;一篮子鸡蛋有12个,吃了$\frac{1}{3}$。
- 提问:“$\frac{3}{8}$和$\frac{1}{3}$分别表示什么?它们的‘单位‘1’’各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单位‘1’”是确定分数意义的标准,必须先明确“单位‘1’”,才能理解分数的具体含义。
-
比一比——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出示问题:同样多的两杯水,小明喝了一杯的$\frac{1}{2}$,小红喝了一杯的$\frac{1}{3}$,谁喝得多?为什么?讨论: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举例(如一杯水300ml,小明喝150ml,小红喝100ml)得出结论:当“整体”相同时,分母越大,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越小。
(三)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 基础练习:课本“练一练”第1题(根据分数涂色,说一说“单位‘1’”是什么)。
- 提升练习:小明有12本书,借给小红的数量占总数的$\frac{1}{3}$,小红有15本书,借给小明的数量占总数的$\frac{1}{5}$,两人谁剩下的书多?
- 拓展练习:用分数表示下图中阴影部分,并说说“单位‘1’”可能是什么(如一个长方形、一组图形等)。
(四)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不同,分数的具体数量不同;必须先确定“单位‘1’”,才能理解分数的意义。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1. 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 关键:单位“1”
- 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集合
3. 特点:
- 整体不同,分数的具体数量不同
- 整体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再认识”时容易混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解答: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多接触的是“单一物体平均分”的具体情境(如一个蛋糕分成4份,吃1份是$\frac{1}{4}$),容易形成“部分是整体固定份数”的思维定势,当“整体”变为多个物体(如一盒铅笔)时,难以将“多个物体”看作一个“单位‘1’”,导致对分数的相对性理解困难,教学中需通过大量“不同整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单位‘1’”的灵活意识。
问题2:如何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解答:可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同样大小的两块蛋糕,小明吃$\frac{1}{2}$,小红吃$\frac{1}{3}$,谁吃得多?”“一堆苹果有10个,拿走$\frac{1}{2}$;另一堆苹果有20个,拿走$\frac{1}{4}$,哪堆拿走的苹果多?”通过计算(10×$\frac{1}{2}$=5个,20×$\frac{1}{4}$=5个)或直观比较,让学生发现“整体不同时,相同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可能不同;整体相同时,不同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从而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