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影片基本信息与背景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于1994年上映,这部电影在当年并未引起巨大的商业轰动,但在后续的时间里,凭借其深刻的内涵和卓越的品质,逐渐成为了影史经典之作。
剧情与人物分析
(一)安迪·杜佛兰:希望的化身
安迪是一位原本生活安稳的银行家,因被诬陷杀害妻子及其情人而被判终身监禁,进入了肖申克监狱,在监狱中,他起初饱受欺凌,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坚韧逐渐站稳脚跟,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狱警避税,从而获得了在监狱中相对自由的地位以及典狱长等人的“关照”,他并没有被监狱的体制所同化,始终怀揣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真相的追求,他用一把小石锤,历时多年,在监狱的墙壁上凿出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通道,他的逃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解放,更是对灵魂禁锢的打破,他代表着希望,即使在黑暗的监狱环境中,也从未放弃对自由的向往,用行动诠释了“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这句话。
(二)瑞德:体制下的觉醒者
瑞德在肖申克监狱中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他是监狱中的“权威人物”,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为狱友们搞到稀缺物品,他原本以为自己的生活就会在监狱中这样一直下去,直到安迪的出现,他与安迪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安迪的影响下,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当安迪成功越狱后,瑞德也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在假释出狱后,按照与安迪的约定,来到了太平洋边的小镇,在那里他终于摆脱了监狱体制的束缚,感受到了自由的美好,完成了自我的觉醒。
(三)典狱长诺顿:邪恶与贪婪的象征
诺顿作为肖申克监狱的典狱长,表面上是一个维护监狱秩序的管理者,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利用安迪的专业知识为自己谋取私利,将安迪视为自己贪污受贿、洗钱等非法行为的工具,他害怕安迪揭露他的罪行,所以一直想方设法地打压和控制安迪,诺顿代表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贪婪,他的存在与安迪所代表的希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安迪在困境中坚守希望的可贵。
主题探讨
(一)希望的力量
电影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希望,在肖申克那恶劣的环境下,希望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安迪和瑞德等人前行的道路,安迪始终坚信自己是无辜的,并且对未来的自由生活充满期待,这种希望支撑着他在监狱中度过了无数艰难的日子,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越狱壮举,而瑞德在安迪的影响下,也重新找回了对自由的渴望,最终获得了心灵的救赎,希望让他们在绝望的环境中找到了生存的动力和勇气,也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怀希望,就有可能创造奇迹。
(二)自由的含义
电影中对自由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身体上的解脱,安迪虽然在监狱中身体受到束缚,但他的心灵却始终是自由的,他通过阅读书籍、播放音乐等方式,在精神世界里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而瑞德在假释出狱后,虽然身体获得了自由,但他的内心却仍然被监狱的体制所束缚,直到他来到太平洋边,才真正感受到了自由的美好,这表明自由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不仅要摆脱外在的束缚,更要打破内心的枷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三)友谊的珍贵
安迪和瑞德之间的友谊是电影中的另一大亮点,在监狱这个充满敌意和冷漠的环境中,他们相互扶持、相互信任,安迪帮助瑞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而瑞德则在生活上给予了安迪诸多照顾和帮助,他们的友谊跨越了身份和境遇的差异,成为了彼此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这种真挚的友谊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也让我们明白,在困难时期,朋友的支持和陪伴是多么的宝贵。
电影表现手法赏析
(一)叙事结构
电影采用了双线叙事的结构,一条线是安迪在监狱中的生活和越狱计划的实施,另一条线是瑞德在监狱中的经历以及他的内心变化,两条线索相互交织,通过瑞德的视角来讲述安迪的故事,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电影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些悬念和伏笔,如安迪是如何弄到那把小石锤的,他是如何暗中挖掘地道的等,这些悬念一直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直到最后谜底揭晓,让观众恍然大悟,感受到了电影叙事的魅力。
(二)镜头语言
导演运用了丰富的镜头语言来表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在安迪越狱成功后,镜头聚焦在他那沾满泥泞的双手上,然后缓缓向上移动,展现出他自由的笑容和身后的蓝天白云,这一镜头象征着他从一个被囚禁的灵魂转变为一个获得自由的人,通过特写镜头和缓慢的镜头运动,将安迪内心的喜悦和对自由的珍惜表现得淋漓尽致,再比如,在描绘监狱的场景时,导演常常使用全景镜头和封闭式的构图,将监狱的建筑和铁栅栏等元素纳入画面,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暗示着囚犯们被困在这片狭小的空间里,失去了自由。
(三)音乐音效
电影的音乐音效也为其增色不少,在安迪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一片段中,悠扬的歌剧音乐在监狱的广播中响起,囚犯们纷纷驻足聆听,这一刻,音乐仿佛具有了魔力,打破了监狱的沉闷和压抑,让人们感受到了片刻的自由和美好,音乐在这里不仅是一种背景渲染,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传达出了安迪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影片的启示与影响
(一)对个人生活的启示
《肖申克的救赎》让我们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困境和选择,当我们面对挫折和不如意时,是否能够像安迪一样,保持对希望的执着追求?是否能够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屈服?电影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勇敢地去面对,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自由,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它的宝贵。
(二)对社会现象的映射
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肖申克监狱可以看作是一个缩影,代表着社会中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和环境对人的束缚,而安迪的反抗则象征着个体对自由和公正的追求,它让我们思考,在我们的社会中,是否存在着类似的“监狱”,人们是否在不经意间被一些既定的规则和观念所限制,失去了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关注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解放,努力去营造一个更加公平、自由的社会环境。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安迪在监狱中所做的一切,除了为自己争取自由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
解答:安迪在监狱中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自由,他帮助狱警避税,表面上看是为了获取在监狱中的便利和地位,但实际上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监狱的腐败体制,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行动,让诺顿典狱长等人的罪行有了暴露的风险,这可以看作是他对正义的一种维护,他与瑞德等狱友的交往中,传播了知识和希望,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态度,让他们在绝望的环境中看到了另一种可能,这种对他人的影响也是他行为的重要意义之一,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肖申克监狱中许多人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问题2:电影中多次出现“制度化”这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制度化”的理解以及它在电影中是如何体现的?
解答:“制度化”在电影中指的是人们在长期处于某种特定的环境或体制下,逐渐适应并依赖这种环境,甚至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完全束缚在其中的现象,在肖申克监狱中,“制度化”体现得非常明显,老布在监狱中度过了大半辈子,当他假释出狱后,却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最终选择了自杀,他已经习惯了监狱中的一切,包括严格的作息时间、被人管理的生活方式等,外面的自由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恐惧和不适应,还有瑞德,在假释出狱后,他去厕所都要先报告,这种下意识的行为就是“制度化”的表现,他虽然身体离开了监狱,但心灵却仍然被监狱的体制所束缚,这种“制度化”反映了环境的强大的塑造力,也让我们思考,人在面对长期的束缚时,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被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