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的眼泪教案
活动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安静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眼泪流太多身体会变小等情节;能用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描述小松鼠哭的原因、妈妈哭时自己的感受等;了解一些卫生常识,明白不能用脏手揉眼睛。
-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挂图、听故事、讨论交流等活动,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小松鼠与妈妈之间的亲子之情,懂得关心他人,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引导幼儿明白笑比哭好,学会积极面对情绪,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 物质准备:教学挂图、松鼠手偶、相关头饰(如猫头鹰医生)、《摇篮曲》音乐、绘本《松鼠的眼泪》。
-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哭泣的经历,对哭和笑有一定的感受和认识;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能够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3分钟)
- 播放音乐,营造氛围: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和幼儿一起愉快地走进活动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放松心情,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 谈话引入,引发兴趣: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开心吗?可是今天有一位小朋友他不开心,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怎么了。”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入故事情境。
(二)基本部分(20分钟)
-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5分钟):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逐页观察图画上的内容,提问:“图画上都有谁?他们怎么了?为什么会哭?”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测故事情节,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讲述故事,理解内容(10分钟):教师按照挂图的顺序,为幼儿生动地讲述故事内容,在讲述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问,如“医生对小松鼠说了什么?”“小松鼠为什么又哭了?”引导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用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故事的趣味性。
- 提出问题,讨论交流(5分钟):故事讲完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交流,如“小松鼠爱哭好不好?为什么?”“如果你的妈妈哭了,你会怎么做?”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予及时的回应和引导,帮助幼儿明白笑比哭好,以及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三)结束部分(7分钟)
- 教师小结,强化认知(3分钟):教师对故事进行小结,强调笑比哭好,眼泪流太多对身体不好,以及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重要性,结合故事内容,再次提醒幼儿不能用脏手揉眼睛,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活动延伸,巩固提升(4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让幼儿分别扮演小松鼠、松鼠妈妈和猫头鹰医生等角色,通过表演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或者让幼儿回家后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并和他们一起讨论如何做一个乐观开朗、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在活动中,如果幼儿不理解“好哭症”是什么意思,教师应该如何引导?
解答:如果幼儿不理解“好哭症”的意思,教师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比如可以说:“好哭症就是特别爱哭,总是忍不住要哭的一种毛病。”然后结合故事中小松鼠的表现,进一步说明小松鼠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哭,这就是好哭症,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如“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像小松鼠这样,因为一点小事就哭的时候呢?”让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好哭症”的含义。
问题2:如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到笑比哭好?
解答: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体会到笑比哭好,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当讲到小松鼠哭的部分时,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表情和语气表现出哭的难过,而当讲到小松鼠笑的部分时,则可以用欢快的语气和表情表现出笑的快乐,让幼儿通过对比感受到笑和哭的不同情绪,在讨论交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生活中笑和哭的经历,让幼儿说一说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哭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引导幼儿发现笑能让人开心、快乐,而哭会让人难过、不舒服,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到笑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可以让幼儿互相讲笑话、做搞笑的动作等,让幼儿在欢笑中感受到笑的魅力,从而真正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