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现象和物体产生好奇与探究兴趣,激发其科学探索欲望。
- 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常见事物的简单特征、性质及变化规律,如物体的沉浮、四季的明显特点等,积累初步的科学经验。
-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类、推理等基础科学思维能力,鼓励幼儿用简单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 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体验操作、探索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与合作意识,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
- 不同材质的物体若干,如木块、塑料块、金属块、泡沫块等,用于物体沉浮实验。
- 透明水槽、水盆等盛水容器,以及用于舀水的小水桶、杯子等。
- 四季景色图片、相关视频资料,展示四季特点。
- 各种水果、蔬菜实物,放大镜、小铲子、泥土等,用于探索植物生长相关活动。
- 简单的电路玩具材料,如电池、小灯泡、导线等,介绍电的基本知识。
(二)环境准备
- 布置科学角,摆放上述部分材料,设置展示区用于展示幼儿的科学探索成果,如绘画、手工作品等。
- 张贴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科普图片、简易说明,营造科学氛围。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第 1 周)
-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内的花园、操场等区域,引导幼儿观察自然景物,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花园里的花、树上的叶子,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呀?”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疑惑,如“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小花怎么开的?”等,激发幼儿好奇心。
- 回到教室后,播放一段有趣的科学小视频,如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片段,吸引幼儿注意力,引出本周科学活动主题——探索身边的自然奥秘。
(二)主题活动一:物体的沉浮(第 2 3 周)
阶段 | |
---|---|
预测讨论 |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各种物体,放在桌上,问幼儿:“如果把这些东西放进水里,你们猜猜看,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让幼儿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将猜想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里。 |
实验操作 | 给每个小组发放水槽和物体,请幼儿动手将物体一一放入水中,观察实际的沉浮情况,与之前的猜想对比,并在表格里做标记,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细节,如物体刚入水时的状态、在水中的位置变化等。 |
交流分享 | 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说说哪些物体的沉浮和自己猜想的一样,哪些不一样,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沉、有的浮,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假设,如“重的会沉,轻的会浮”等。 |
归纳拓展 | 教师结合幼儿的回答,简单讲解物体沉浮的原理,如与物体的密度有关,但不必深入讲解专业术语,给幼儿提供一些新的材料,如橡皮泥,让幼儿尝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看看是否能让它从沉变浮或从浮变沉,进一步探索影响沉浮的因素。 |
(三)主题活动二:四季的变化(第 4 5 周)
阶段 | |
---|---|
故事引入 |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四季变化的绘本故事,如《四季的秘密》,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精美的插画,让幼儿初步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如春天花儿开放、夏天很炎热、秋天树叶掉落、冬天会下雪等。 |
图片认知 | 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逐一让幼儿观察,提问:“这张图是哪个季节呀?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从景物、天气、人们穿着等方面分辨四季,加深对四季特征的认识。 |
视频欣赏 | 播放一段展现四季更替过程的视频,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四季的变化顺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观看结束后,组织幼儿讨论:“四季为什么会变化呢?”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解释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形成的原理。 |
创意表达 | 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用彩纸、画笔等材料创作一幅关于这个季节的画作,或者用黏土制作代表该季节的特色手工艺品,如春天的花朵、冬天的雪花等,并在班级里举办“四季展览”,让幼儿互相欣赏作品,交流自己对四季的感受。 |
(四)主题活动三:植物的生长(第 6 7 周)
阶段 | |
---|---|
种植体验 | 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些小种子,如绿豆、向日葵籽等,以及对应的种植小盆栽、泥土、小铲子等工具,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种植种子,教幼儿如何挖坑、放种子、覆土、浇水,让幼儿亲身体验种植过程,激发他们对植物生长的期待。 |
观察记录 | 将种植好的盆栽放在教室窗台等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安排固定时间让幼儿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看看有没有发芽、长高,叶子有什么变化等,教师为幼儿提供观察记录表,让幼儿用画画或简单符号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耐心。 |
知识拓展 | 在等待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向幼儿介绍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以及植物的身体结构,如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的作用,让幼儿对植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
收获归纳 | 当植物长大成熟后,让幼儿参与收获过程,如采摘豆荚、花朵等,组织幼儿分享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讨论植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为什么有的植物长得慢、怎样让植物更好地生长等,巩固幼儿对植物生长知识的掌握。 |
(五)主题活动四:有趣的电(第 8 9 周)
阶段 | |
---|---|
趣味导入 | 教师手持一个电动小玩具,如会发光发声的音乐盒,打开开关,让玩具动起来,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问幼儿:“这个小玩具为什么会动呀?是什么让它有了魔力?”引发幼儿对电的好奇。 |
认识材料 | 向幼儿展示电池、小灯泡、导线等电路玩具材料,介绍它们的名称和基本用途,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感受这些材料的特点。 |
简单实验 | 教师示范如何用这些材料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边操作边讲解步骤和原理,如电池有正负极,电流要从正极流向负极等,然后让幼儿分组模仿操作,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教师在旁边指导,帮助幼儿解决连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导线接触不良等。 |
探索发现 | 当幼儿成功点亮小灯泡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我们改变电池的数量、导线的长度或者连接方式,小灯泡又会有什么变化呢?”鼓励幼儿再次进行实验探索,观察并记录不同情况下小灯泡的亮度、是否闪烁等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
安全教育 | 在活动结束前,教师强调电的安全重要性,告诉幼儿不能随意触摸家里的电器插座、开关等,不能把电池放入口中等,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
(六)归纳回顾(第 10 周)
-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本学期开展的各个科学主题活动,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忆实验过程、展示探索成果等方式,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如“我们做过物体沉浮的实验,还记得哪些东西会沉,哪些会浮吗?”“四季是怎么变化的呀?”等。
- 组织幼儿进行科学知识小竞赛,将幼儿分成小组,以抢答的形式回答与之前活动相关的简单问题,如“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等,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小奖品奖励,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热情。
-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长分享自己在幼儿园学到的科学知识,一起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将科学探索延伸到家庭生活中。
活动延伸
- 在班级图书角投放更多适合幼儿阅读的科普读物,如《小小科学家》《儿童科普百科全书》等,供幼儿自由翻阅,拓宽科学知识面。
- 定期更新科学角的材料,根据季节、节日或幼儿兴趣,更换探索主题,如在春节前探索传统民俗中的科学奥秘,像鞭炮的燃放原理、剪纸的对称美等。
- 组织幼儿走出幼儿园,去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参观学习,让幼儿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持久热爱。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在物体沉浮实验中,如果幼儿的猜想与实验结果不一致,教师该如何引导? 解答: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幼儿大胆猜想的勇气,表扬他们积极思考,和幼儿一起重新观察实验过程,引导幼儿对比猜想与实际结果的差异,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可以问幼儿:“我们本来觉得这个物体会浮起来,但是它却沉下去了,那它和我们以为会浮的物体有什么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启发幼儿从物体的形状、大小、材质等方面去分析原因,逐步引导幼儿自己发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修正原有的错误猜想,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精神。
问题 2:怎样确保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安全,尤其是涉及电的实验时? 解答:在科学活动前,教师要对活动材料和场地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对于涉及电的实验,要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电池、小灯泡、导线等材料,确保材料无破损、漏电等隐患,在实验前,教师必须向幼儿详细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如不能将电池含在嘴里、不能随意拆卸电线、不能触碰正在通电的电器元件等,并且要以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幼儿记住这些规则,比如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形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巡视各小组,及时发现并制止幼儿的危险行为,实验结束后,要妥善保管好实验材料,避免幼儿课后私自玩耍引发危险,在整个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都要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安全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