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如何突破重难点?
在“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教学设计中,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直观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从“分数除以整数”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知识迁移与拓展。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活旧知
创设生活情境:妈妈买来6升果汁,每杯装$\frac{3}{4}$升,可以装多少杯?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frac{3}{4}$,复习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里包含多少个另一个数),提问:“我们学过分数除以整数,\frac{6}{7}÷2$怎么算?”(乘2的倒数),引发认知冲突:整数除以分数是否也能用类似方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
直观感知:
- 利用学具(圆形纸片):用6张同样大的圆表示6升果汁,每张圆的$\frac{3}{4}$表示1杯的量。
- 操作演示:将1张圆平均分成4份,取3份是$\frac{3}{4}$升,看6张圆里有多少个$\frac{3}{4}$份,通过数形结合,发现$6÷\frac{3}{4}=6×\frac{4}{3}=8$。
-
合作探究:
- 小组讨论:为什么$6÷\frac{3}{4}$等于$6×\frac{4}{3}$?引导学生从“除法的意义”思考:求6升里有多少个$\frac{3}{4}$升,就是求6的$\frac{4}{3}$是多少。
- 类推验证:计算$\frac{5}{6}÷\frac{2}{3}$,通过画线段图或通分发现,$\frac{5}{6}÷\frac{2}{3}=\frac{5}{6}×\frac{3}{2}=\frac{5}{4}$,总结规律: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总结法则,规范算法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计算步骤:
- 转化:将除法转化为乘法(除号变乘号,除数变为倒数);
- 计算:按照分数乘法法则计算(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 约分:能约分的先约分,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通过对比练习(如$4÷\frac{2}{5}$与$\frac{4}{5}÷\frac{2}{5}$),强化“除数必须变倒数”的注意点(避免学生忽略“0除外”的条件)。
(四)分层练习,巩固提升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满足学生差异需求:
- 基础题:直接计算(如$8÷\frac{4}{7}$、$\frac{3}{8}÷\frac{9}{16}$),巩固算法;
- 变式题:混合运算(如$\frac{2}{3}÷\frac{1}{2}×\frac{3}{4}$),培养运算顺序意识;
- 解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如“一辆汽车$\frac{3}{4}$小时行驶45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体会数学价值。
教学反思
教学中需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而非机械记忆,通过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可以转化为乘法”,及时反馈学生的易错点(如除数与倒数的混淆、忘记约分),通过针对性练习突破难点。
FAQs
问题1:学生容易混淆“除以分数”和“乘分数”的转化,如何避免?
解答:可通过对比强调“除数必须变倒数”的核心步骤,设计辨析题:$12÷\frac{3}{4}$ vs $12×\frac{3}{4}$,引导学生观察符号变化(除号变乘号)和数的变化(除数$\frac{3}{4}$变$\frac{4}{3}$),并结合生活情境解释算理(如“12升果汁每$\frac{3}{4}$升一杯,能装多少杯”与“12升果汁的$\frac{3}{4}$是多少杯”的区别),强化学生对转化逻辑的理解。
问题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0不能作除数”?
解答:结合分数除法的意义,通过反例验证:若除数为0(如$5÷0$),表示“求5里面有多少个0”,这在生活中无意义;若被除数和除数均为0(如$0÷0$),结果不唯一(任何数乘0都得0),因此除数不能为0,可设计表格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0作除数”的矛盾性,从而明确“除数不为0”是分数除法的前提条件。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