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如“师”“传”“道”等)、虚词(如“之”“其”“而”等)的意义和用法,能够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
- 理解文中所阐述的“师道”内涵,把握作者韩愈关于从师学习的正确主张,包括从师的重要性、择师的标准等内容。
- 学习本文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严密的逻辑结构,如通过对比、举例、引用等论证手法增强说服力的方式。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主梳理文意,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如对“师道”的理解、论证思路的分析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协作交流的能力。
- 模仿文中的论证方式,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以巩固对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掌握,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韩愈敢于冲破当时社会流俗的勇气和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追求真理的品格。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从师观,认识到从师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尊重师长、虚心求教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准确把握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含义,“受”字的通假情况等。
- 领会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围绕核心观点展开的论证思路,明白韩愈是如何层层深入地阐述“师道”思想的。
- 教学难点
- 体会文章所批判的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原因,以及这种批判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这需要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进行深入思考。
- 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所蕴含的哲理以及对从师必要性的深刻阐述,要能透过文字表面洞察其内在的逻辑和思想深度。
教学方法
- 讲授法:系统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释义、语法现象等,帮助学生构建文言知识体系,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关键语句进行详细剖析,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 自主学习法:安排学生在课前借助工具书自行预习课文,圈画出生字词、标注出疑难语句,尝试自行翻译文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在课堂上,也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自主梳理知识要点、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针对文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如文章的论证思路、“师道”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等,各小组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争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 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诵读,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2 分钟)
以古人关于求学的名言警句引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提问学生对这些名言的理解,进而引出古代文人对于从师学习的重视这一话题,然后自然过渡到今天要学习的韩愈的《师说》,看看韩愈是如何论述从师之道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经历,重点提及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以及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领袖地位,讲述写作背景时,说明唐代时期门第观念仍较为森严,士大夫之族以从师学习为耻的社会风气盛行,韩愈不顾流俗,写下此文,旨在抨击不良风气,宣扬正确的从师观念,让学生对文章的创作初衷有初步的认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初读课文(5 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的停顿,感受文言文的诵读韵味,范读过程中,对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如“苌弘”“近谀”等)进行强调。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气,初步熟悉文本内容,同时圈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词,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纠正。
(四)文言知识梳理(15 分钟)
- 字词释义
- 学生对照注释,自行梳理文中重点文言实词(如“师”“传”“道”“业”“惑”等)、虚词(如“之”“其”“而”“焉”等)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字词标记出来。
-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疑问的字词进行集中讲解,结合例句详细说明其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如“之”字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择师而教之”中是代词,代指“其子”等,补充一些常见的古汉语字词用法知识,帮助学生拓展积累。
- 特殊句式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等,教师讲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判定方法,通过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与现代汉语语序的不同之处,强化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掌握。
(五)文本研读(20 分钟)
- 整体感知
- 请一位学生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明确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阐述老师的职责;第二段对比论证,批判“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阐述从师的必要性;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以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为例,论证从师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进一步批判社会不良风气。
- 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为何要以“师说”为题?引导学生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多为阐述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明白题目点明了文章是阐述关于“从师”的道理的,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致结构。
- 段落分析
- 第一段:提问学生“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师”与“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分别作何解释,引导学生明确前者是名词,指“老师”,后者是动词,意为“学习、效仿”,通过字词分析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接着让学生思考作者开篇提出这个观点有什么作用,得出开篇点明中心论点,总领下文,为后文论述奠定基础的上文归纳,再请学生谈谈对“传道受业解惑”这句话的理解,体会老师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职责以及对学子成长的关键作用。
- 第二段:先让学生找出本段中对比的对象(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其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分析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想要表达的观点,即批判当时社会轻视从师的不良风气,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然后提问“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句话中的“此”指代什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此”指代“从师学习”,体会作者对从师与否影响人的发展这一观点的强调,最后让学生讨论本段中“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的心理原因(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感受当时社会风气对人们从师观念的扭曲。
- 第三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列举孔子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明确是为了论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择师标准,无论身份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懂得道理就可以成为老师,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这一标准的语句(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并进行分析解读,提问学生如果按照当时的社会风气,这些人是否有资格做老师,为什么孔子还要向他们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作者倡导的从师观念的理解,体会作者突破世俗观念的先进思想。
- 第四段:组织学生阅读本段内容,思考李蟠为什么要“不拘于时,学于余”,这与文章前面所批判的社会风气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明白李蟠的行为是对当时不良风气的反抗,也是对作者从师主张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除了宣扬观点外,还有赞扬像李蟠这样好学之士的意图。
(六)论证方法分析(10 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如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属于立论部分;第二段通过对比古人和今人、不同阶层的人对待从师的态度进行论证,属于对比论证;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用具体的人物事例来证明观点;第四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举例论证(以李蟠为例)。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例如对比论证突出了“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荒谬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举例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等,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教师最后进行归纳归纳,让学生清晰把握文章严谨的论证逻辑和巧妙的论证手法运用。
(七)归纳归纳(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进行巩固强化。
- 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思路,再次强调韩愈所倡导的“师道”内涵以及这篇文章在当时和当下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从师观念,鼓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传承古人优良的求学精神。
(八)布置作业(5 分钟)
- 背诵并默写全文:通过背诵默写,加深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文章内容的记忆,提高文言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 完成课后练习题:针对文中的字词理解、文意把握、语句翻译等内容设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检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通过批改作业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 仿照《师说》的论证方式,以“谈交友之道”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学生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阐述自己对交友的看法,字数不少于 500 字,这一作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结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设计
|:--:|:--:|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 vs 今之众人
其子 vs 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vs 士大夫之族|
|举例论证|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赞李蟠,倡师道|
问题与解答
问题 1:韩愈写《师说》仅仅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风气吗? 解答:韩愈写《师说》不仅仅是批判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这么简单,通过对当时“耻学于师”之风的批判,他深刻地揭示了这种风气对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的危害,意在唤醒人们重视从师学习的意识,改变不良的社会风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韩愈借此文阐述了自己对于“师道”的深刻理解和主张,明确了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样先进的择师标准,为后人树立了正确的从师观念,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批判的范畴。
问题 2:在当今社会,《师说》中所倡导的“师道”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解答:在当今社会,《师说》所倡导的“师道”依然有着诸多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教育理念角度来看,它提醒我们老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疑惑的解答者以及道德文化的传承者,就像文中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择师标准方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告诉我们不能仅仅以身份地位、年龄等因素来衡量是否可以成为老师,而应该看其是否拥有值得学习的知识和道理,这对于我们选择学习对象、拓宽学习渠道有着重要的启发,无论是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还是在实践中学习,都要以追求真理、获取知识为目标,韩愈敢于冲破世俗观念、倡导从师学习的勇敢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在当今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耻下问,不断向身边的人学习,提升自己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