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练习题怎么做?技巧和解析在哪里找?
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运算的重要开端,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意义理解及实际应用,对后续学习分数除法、百分数等内容至关重要,以下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典型题型及解题思路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并配套针对性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分数乘法的意义
分数乘法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分数与整数相乘,表示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例如4×3/5表示4个3/5相加;二是分数与分数相乘,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例如2/3×4/5表示2/3的4/5是多少,理解意义是正确解决应用题的基础,需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单位‘1’”和“对应分率”。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 分数与整数相乘:用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要先约分,例如6×2/3=(6×2)/3=12/3=4,或先约分6/3=2,再2×2=4。
- 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同样需先约分再计算,例如2/7×3/4=(2×3)/(7×4)=6/28=3/14。
- 带分数乘法:先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按分数乘法法则计算,例如1又1/2×2/3=3/2×2/3=1。
-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可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例如3/4×8×1/2=3/4×(8×1/2)=3/4×4=3,或(1/3+1/2)×6=1/3×6+1/2×6=2+3=5。
典型题型及练习题
(一)基础计算题
- 直接写得数:
- 2/5×3=6/5 1/6×4=2/3 5/8×16=10
- 3/7×2/3=2/7 4/9×3/2=2/3 5/12×3/5=1/4
- 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 5/6×12×2/5=(5/6×2/5)×12=1/3×12=4
- 3/8×4/9×3/2=(3×4×3)/(8×9×2)=36/144=1/4
- 5/9×(18/5+9/10)=5/9×18/5+5/9×9/10=2+1/2=2.5
(二)意义理解题
- 一根绳子长10米,用去了3/5,用去了多少米? 解析:求10米的3/5是多少,列式10×3/5=6(米)。
- 一袋大米重50千克,吃了这袋大米的2/5,还剩多少千克? 解析:先求吃了多少千克:50×2/5=20(千克),再求剩余:50-20=30(千克);或直接求剩余分率:1-2/5=3/5,列式50×3/5=30(千克)。
(三)复杂应用题
- 一件上衣原价300元,降价1/6后,现价多少元? 解析:降价1/6,现价为原价的1-1/6=5/6,列式300×5/6=250(元)。
- 一条路长1200米,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第二天修了剩下的1/3,第二天修了多少米? 解析:第一天修后剩余:1200×(1-1/4)=900(米),第二天修:900×1/3=300(米)。
- 六年级(1)班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占3/5,男生中又有2/5参加兴趣小组,参加兴趣小组的男生有多少人? 解析:先求男生人数:50×3/5=30(人),再求参加小组的男生:30×2/5=12(人)。
(四)分数乘法与图形结合
如图,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阴影部分为以宽为底、长为高的三角形)。 解析:阴影部分为三角形,面积=底×高×1/2=5×8×1/2=20(平方厘米)。
易错点与注意事项
- 忽略单位“1”的确定:应用题中需明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单位“1”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
- 约分不彻底:计算结果需化为最简分数,例如6/8应约分为3/4。
- 混淆乘法意义:区分“求几个几的和”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避免列式错误。
- 运算顺序错误:连乘时按从左到右计算,带括号时先算括号内内容。
综合练习题
题型 | 题目 |
---|---|
计算题 | 7/12×6=? 15×2/3=? 3/4×5/6=? |
简算题 | 2/5×3/4×10=? (1/2+1/3)×12=? |
应用题 | 一本书有12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1/3,第二天看了剩下的1/4,还剩多少页? |
图形题 | 一个正方形边长4/5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
相关问答FAQs
问1:分数乘法中,为什么“一个数乘以分数,结果一定小于这个数”?
答: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当分数是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时,一个数(0除外)乘以真分数,结果确实小于原数,因为求的是原数的一部分;但当分数是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时,结果可能等于或大于原数,6×2/3=4(小于6),6×3/2=9(大于6),6×1=6(等于6),需根据分数具体类型判断。
问2:分数乘法应用题中,如何快速找到单位“1”?
答:单位“1”通常在题目中表述为“占……的几分之几”“是……的几分之几”等结构,“的”字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全班人数是单位“1”;“比计划多完成了1/4”,计划量是单位“1”,若题目中没有“的”字,需结合题意判断,如“一堆煤用去了2/5”,这堆煤的总量是单位“1”。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