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资源 > 林鸣事迹观后感

林鸣事迹观后感

shiwaishuzidu2025年07月12日 08:05:08学习资源41

林鸣事迹观后感

创新精神:突破技术封锁,铸就大国重器

林鸣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展现的创新精神令人震撼,面对外海沉管隧道技术被国外垄断的困境,他带领团队以“从0到1”的决心开启自主研发之路,通过上千次技术研讨、百余项试验研究,团队最终形成《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术》,攻克了十余项世界级难题,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更让中国桥梁技术跻身世界前列,团队将沉管安装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远超国际标准,彰显了“严细成风”的工匠精神。

林鸣事迹观后感

担当精神:逆境中的破釜沉舟

林鸣的担当精神贯穿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每一步,当寻求荷兰技术支持被拒后,他提出“起步是0,往前走一步就是1”的口号,激励团队迎难而上,在安装第十五节沉管时,面对三次出运两次回拖的挫折,他顶着巨大压力坚持决策,最终耗时150多天完成安装,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全程驻守施工现场96小时,以身作则诠释“担当”,这种“担责不推、担难不怯”的魄力,正是中国工程师直面挑战的缩影。

工匠精神:细节中的极致追求

林鸣对工程细节的严苛要求堪称“拿着显微镜走钢丝”,隧道管廊隔墙混凝土浇筑的轴线偏差,国内规范允许8毫米,他却要求控制在3毫米;常规设计仅需2张图纸的装饰工程,他细化出30余张图纸,这种“吹毛求疵”的严谨,使得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沉降不超过7厘米,创下世界纪录,他常说:“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大意”,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大国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林鸣事迹观后感

家国情怀:以梦为桥的使命传承

林鸣的奋斗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拒绝国外高薪邀请,坚守“中国桥必须由中国人自己造”的信念;他将港珠澳大桥视为“建筑生涯的尖端梦想”,认为“每个行业做一两个世界尖端梦,国家就能更好实现中国梦”,这种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更在于他对年轻工程师的培养——通过实践传承经验,为中国桥梁事业储备人才。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林鸣团队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遇到的最大技术难题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解答:最大难题是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技术空白,团队通过6年自主研发,召开上千次技术研讨会,进行百余项试验和实战演练,最终形成《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术》,攻克了沉管制造、运输、安装等核心技术,并申报500多项专利。

林鸣事迹观后感

问题2:林鸣的哪些精神品质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
解答

  1. 创新精神:敢于挑战未知领域,突破技术封锁;
  2. 担当精神:在逆境中主动承担责任,直面风险;
  3. 工匠精神:对细节极致追求,严守质量底线;
  4. 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践行“技术报国”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shuzidu.com/xuexiziyuan/4695.html

分享给朋友:

“林鸣事迹观后感” 的相关文章

元宵节手抄报

元宵节手抄报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或春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这一天标志着春节的结束,人们通过赏灯、吃汤圆等活动来庆祝。 起源与传说 起源: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为了祭祀天地神明和祖先。 传说:流...

队列训练教案

队列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队列动作(立正、稍息、停止间转法、行进与立定等)的基本要领和动作规范。 熟练掌握队列动作,做到动作准确、整齐、协调一致,并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队列变换任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理解声源振动的概念。 熟知声音传播所需的介质,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声音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

观后感600字

观后感600字

《[影片名称]》观后感 回顾 《[影片名称]》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彩的剧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故事围绕着[主要人物及核心事件]展开,从[开头情境]逐渐推进到[关键冲突点],再到最后的[结局呈现],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影片中...

电视剧观后感

电视剧观后感

电视剧《琅琊榜》观后感 剧情与故事架构 《琅琊榜》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为主线,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古装世界,梅长苏(林殊)背负着家族血海深仇,在重重迷雾与权谋斗争中艰难前行,从京城到金陵,从宫廷到江湖,剧情层层递进,环环相...

祭文范文

祭文范文

祭文 开篇明意 吾今怀沉痛之心,作此祭文,以悼[逝者姓名],[逝者姓名]一生,如星之耀于苍穹,虽已陨落,然其光芒仍熠熠于吾心。 生平追忆 (一)幼年之纯善 [逝者姓名]自幼,性皆纯善,犹记其总角之年,见街边乞儿,心生怜悯,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