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与苹果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圈点批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我”与老教授“相遇”的情节设置及其作用,把握“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 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如“有些声音是听不见的,可是不能不去倾听;有些事情看不见,可是不能不去履行承诺”等,理解其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文中“蜗牛”与“苹果”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与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联,体会作者所传达的关于梦想、坚持、善良与爱的深刻内涵。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感悟文本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实现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启迪,将文中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字词、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等,帮助学生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 朗读法:安排学生多次朗读课文,通过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 圈点批注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文中的关键语句、段落进行圈点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疑问,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如音乐渲染、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意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
导入(3 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蜗牛在雨中缓慢爬行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蜗牛虽然行动迟缓,但依然坚持不懈地向前蠕动的画面,同时配以轻柔舒缓的音乐。
-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看到这只蜗牛,大家有什么感想?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像蜗牛一样看似弱小却很坚持的人或事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从而引出课题——《蜗牛与苹果》,并板书课题。
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
- 作者介绍:作者[作者姓名],[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等信息],作者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多关注生活中的小人物,善于从平凡的生活琐事中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文字风格细腻而富有感染力。
- 背景介绍:这篇课文创作于[具体创作年代],当时社会正处于[简要描述当时的社会背景,如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氛围等]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但同时也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者通过讲述这个关于“蜗牛”与“苹果”的故事,旨在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不要放弃梦想,坚守内心的善良与真诚。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及时查阅字典或请教同桌,教师巡视课堂,纠正学生的朗读姿势和读音错误。
- 指名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以下问题:
- 课文围绕“我”和老教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 朗读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和补充,明确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具体段落]):开篇交代“我”收到录取通知书时面临学费困境以及决定去卖苹果挣学费的经过;第二部分([具体段落] [具体段落]):详细叙述“我”在卖苹果过程中与老教授的相遇、相处,包括老教授买苹果、送木盒、提出“交易”以及后续“我”按照约定去做等情节;第三部分([具体段落] :讲述多年后“我”取得成就后回到家乡,揭开木盒秘密,得知老教授去世以及他当年的良苦用心,我”做出感恩之举。
精读课文,细节分析(20 分钟)
- 人物形象分析:
- 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我”和老教授的语句,分析他们的人物形象特点。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对于“我”的形象分析,可以从“我”在面对学费困境时的无奈与坚强、卖苹果时的羞涩与执着、接受老教授“交易”后的疑惑与努力履行承诺等方面入手,体现出“我”是一个家庭贫困但有自尊心、责任感强且懂得感恩的青年,而对于老教授的形象分析,则可以从他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面进行,如他“头发已有点花白”“穿着很朴素”“说话很慢,一字一句”等,表现出老教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提出用“每天去听音乐学院的课”作为交换条件让“我”送苹果,以及后来让“我”每天在规定时间到家里拉琴等行为,体现出他对“我”的关爱与期望,他是一个善良、富有智慧且乐于助人的人。
-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归纳,进一步完善人物形象分析,并通过板书呈现出来。
- 关键语句赏析: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朗读和赏析。“有些声音是听不见的,可是不能不去倾听;有些事情看不见,可是不能不去履行承诺”这句话,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然后教师进行引导和分析,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不见的声音”和“看不见的事情”分别象征着生活中那些无形的、难以捉摸但又至关重要的事物,如他人的善意、自己的责任等。“不能不去倾听”和“不能不去履行承诺”则强调了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去践行这些看似无形却有着深远意义的事物,它体现了主人公在经历了与老教授的相遇后,内心对善良、责任和承诺的深刻感悟与坚守。
- 让学生选择其他语句进行仿写练习,如仿照这句话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写一写自己对生活中某种现象或情感的理解,以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情节探究:
- 提问学生:“我”与老教授的相遇是偶然还是必然?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引导学生从文中老教授的生活习惯、他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我”的关注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相遇既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老教授经常在清晨沿着河边散步,而“我”也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卖苹果,这增加了相遇的机会;老教授对“我”的好奇以及他内心深处想要帮助“我”的愿望,使得这次相遇成为了改变“我”命运的契机。
- 讨论:“木盒里的秘密”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情节上,木盒里的秘密是一个悬念,贯穿全文,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吸引读者不断探究下去;在人物塑造方面,通过揭示木盒里装着老教授的积蓄和他写给“我”的信件,进一步丰满了老教授的形象,突出了他的善良、无私和对“我”的深切关怀;在主题表达上,木盒里的秘密揭示了老教授帮助“我”的真正目的,深化了文章关于爱与传承、梦想与坚持的主题。
课堂讨论,主题升华(10 分钟)
-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话题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像文中的‘我’和老教授一样,面对困境和他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畅所欲言。
-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从个人的心态调整、努力奋斗方面,以及如何向他人传递爱心、伸出援手等角度进行讨论。
- 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发言,升华主题: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像文中主人公一样的困境,但我们应该像“我”一样,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也要像老教授那样,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关心他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予他人帮助,让爱与温暖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这样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作业布置(3 分钟)
- 书面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字词积累、语句理解、内容概括等题目,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 以“感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可以写自己身边类似文中老教授帮助自己的人,也可以写自己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和感悟,要求字数在[X]字左右。
- 拓展作业:
- 推荐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类主题的文章,如[推荐作品名称],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 采访身边的一位长辈,了解他们年轻时是否遇到过困境以及是如何克服的,将采访内容整理成一篇报告,下节课在班级内分享。
教学反思
在本次《蜗牛与苹果》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人物形象分析、关键语句赏析和主题探讨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可能是讨论话题的难度设置不够合理或者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在作业布置方面,书面作业较多,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拓展作业的完成情况可能因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作业,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文中的老教授为什么选择用这种方式帮助“我”,而不是直接给“我”钱或者提供其他更直接的帮助? 解答:老教授选择让“我”每天去听音乐学院的课并按时到他家拉琴这种方式来帮助“我”,是因为他深知直接给钱或其他过于直接的帮助方式可能会伤害到“我”的自尊心。“我”是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年轻人,家庭贫困但内心有着强烈的自尊和对未来的期望,老教授通过这种看似平等交换的方式,既让“我”能够接受他的帮助,又维护了“我”的尊严,使“我”在获得帮助的同时,不至于有过多的心理负担,这种方式还能激励“我”不断学习和进步,因为“我”需要按照约定去听课、拉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这也体现了老教授的善良和智慧,他想通过自己的引导和帮助,让“我”凭借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他人的施舍。
问题 2:在文章结尾,“我”为什么要把老教授的骨灰安葬在河边的树下,并且常常来看望? 解答:在文章结尾,“我”把老教授的骨灰安葬在河边的树下并常常来看望,是因为这个地方对“我”和老教授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河边的树下是“我”当年卖苹果的地方,也是“我”与老教授相遇、相识的地方,这里承载着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难忘的回忆,安葬于此,是对这段珍贵缘分的一种纪念和缅怀,常常来看望,则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感激之情和深深的怀念,老教授的帮助改变了“我”的命运,他的善良、智慧和关爱一直影响着“我”,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动力和榜样,通过常常来看望,“我”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回味与老教授相处的点滴,更好地面对自己对他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在心中与他进行一种精神上的交流,让他知道自己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并将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