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手抄报
地震的成因
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坚硬外壳,在地壳以下,地幔的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具有可塑性,能够缓慢流动,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热量,以及地球形成时遗留的热量,使得地幔物质不断对流,当这种对流作用导致地壳中的某些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或扭曲等应力作用时,地壳岩石就会发生变形,一旦这种应力积累超过地壳岩石的承受强度,岩石就会突然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从而引发地震。
地震的危害
危害类型 | 具体表现 |
---|---|
人员伤亡 | 地震瞬间建筑物倒塌可能直接砸伤、掩埋人员;震后引发的火灾、洪水、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也会威胁生命安全,例如在大型地震中,大量居民被废墟掩埋,救援困难,死亡率高。 |
财产损失 | 房屋、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毁坏,企业停工停产,农作物受灾,个人财物被掩埋或损坏,像一些地震灾区,房屋夷为平地,人们多年的积蓄和财产瞬间化为乌有,经济损失巨大。 |
社会秩序破坏 | 通讯中断,电力供应停止,交通瘫痪,供水系统受损,导致信息传递困难,救援物资运输受阻,人们的生活陷入混乱,比如地震后,无法及时与外界联系,救援力量难以迅速抵达,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难以保障。 |
环境影响 | 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改变地形地貌,破坏生态环境,例如山体滑坡会掩埋村庄、道路,泥石流冲击农田和森林,堰塞湖一旦溃决又会引发新的洪水灾害。 |
地震的预警与预测
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科学家们通过一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地震进行预警和预测,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已经发生,但地震波尚未到达目标区域之前,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发出的警报,通过监测地震波中传播速度较快的 P 波,在 S 波和面波到达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虽然时间短暂,但可以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避险时间,如关闭燃气、切断电源等,而地震预测则是试图在地震发生前数天、数月甚至数年预测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我国建立了众多地震监测台站,利用地震仪器、卫星遥感、地下水位观测等多种手段收集数据,分析地震活动趋势,但目前还很难做到精准预测。
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场景 | 应对方法 |
---|---|
室内 | 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和颈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远离窗户和悬挂的灯具,防止玻璃破碎和灯具掉落伤人,如果在一楼且靠近门口,可在主震结束后迅速撤离到室外空旷地带。 |
室外 | 尽快远离建筑物、广告牌、电线杆等可能倒塌的物体,到开阔的广场、操场等地躲避,注意避开狭窄的街道和山体、河流等危险地段,防止余震引发的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和河水泛滥。 |
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后,首先要检查自己是否受伤,如有受伤及时进行简单包扎处理,若被困在废墟下,要保持冷静,保存体力,尽量不大声呼喊,避免消耗过多氧气,可以通过敲击管道、墙壁等物体发出求救信号,在等待救援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逃生通道,积极开展互救活动,先抢救容易获救的人员,如被埋压较浅、伤势较轻的人,对于重伤人员,要尽量避免移动其身体,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地震时在高楼大厦里应该如何躲避? 解答:在高楼大厦里,不要选择跳楼逃生,以免造成严重伤亡,应迅速躲在卫生间、厨房等空间相对较小、有承重墙或管道支撑的角落,因为这些地方建筑结构相对牢固,在坍塌时可能形成生存空间,也可以躲在坚固的家具下面,如办公桌、床等,并用被子、枕头等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灰尘和烟雾。
问题 2: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 解答:地震后,地壳中的应力并没有完全释放完毕,还会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平衡过程中,原本破裂的岩石层在主震后可能会继续发生微小的位移和调整,从而引发余震,余震的震级一般比主震小,但也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所以在主震后仍需保持警惕,做好防范措施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