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如“甩着”“迎上去”“追上去”“披着”等。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时能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 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掌握青蛙生长变化的科学常识。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图片、动画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 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体会文中角色的情感变化。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科学现象的探索精神。
- 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寻找妈妈的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及相关语句。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角色的情感,进行分角色朗读。
- 教学难点
- 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如“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等,并能用自己的话准确描述。
- 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如小蝌蚪对妈妈的思念、找到妈妈后的喜悦等,并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朗读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 分钟)
- 播放一段小蝌蚪在池塘里游动的视频或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小动物吗?它们是谁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小蝌蚪”。
- 接着提问:“那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从而引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语气和停顿,同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或字典自主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读姿势和读音。
-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读完后,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变化,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
(三)学习生字新词(10 分钟)
- 出示生字卡片,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如开火车读、齐读、个别读等,重点指导易错字的读音和字形,如“塘”是后鼻音,“迎”的里面是“卬”不是“昂”,“披”的左边是“提手旁”等。
- 引导学生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可通过联系上下文、组词、近义词反义词对比、动作演示等方法。
- “甩着”:让学生做做甩的动作,理解“甩”的意思是摆动、挥动。
- “迎上去”:结合课文语境,让学生理解是小蝌蚪主动朝着青蛙妈妈游过去,与“追上去”进行对比,体会不同的动作方向和情感。
- “披着”:通过实物展示或动作演示,让学生明白“披”是指覆盖或搭在肩背上。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5 分钟)
- 学习第一自然段
-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小蝌蚪长什么样?”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蝌蚪外形的句子,如“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 多媒体展示小蝌蚪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理解句子,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 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它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用横线画出小蝌蚪问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其他动物回答的话。
-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段分析。
- 学习第二自然段:
-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小蝌蚪看到了谁?它们为什么会把鲤鱼阿姨当成妈妈?”引导学生理解小蝌蚪此时对妈妈的模样还不清楚,只看到鲤鱼有四条腿,就产生了误解。
- 分角色朗读小蝌蚪和鲤鱼阿姨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小蝌蚪急切询问的语气和鲤鱼阿姨亲切回答的语气。
-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 按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让学生体会小蝌蚪在不断寻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以及心情的变化。
- 重点理解“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等词语,可通过简笔画或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 分角色朗读这几段对话,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变化,如小蝌蚪从疑惑到相信再到兴奋的心情变化。
- 学习第六自然段:
- 齐读第六自然段,提问:“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从“游过去”“叫着”“蹦跳”等词语中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后的激动和喜悦。
- 观察插图,引导学生描述青蛙妈妈的样子,与前面小蝌蚪遇到的动物进行对比,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特征的认识。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小蝌蚪一家团聚的幸福和快乐。
(五)归纳全文,拓展延伸(8 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归纳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以及青蛙生长变化的顺序,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小动物的成长过程?它们是怎么变化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 布置课后作业:
- 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和他们一起讨论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青蛙。
- 画一幅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画,要求画出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样子以及它们遇到的动物。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7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阿姨、乌龟、青蛙妈妈等角色。
- 各小组在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语调和表情的配合。
- 选取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鼓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表演能力。
教学资源
- 多媒体课件,包含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视频、相关图片、生字动画等。
- 小蝌蚪找妈妈的头饰若干,用于角色扮演。
- 黑板、粉笔,用于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设计
角色 | 外貌特征 | 小蝌蚪变化 | |
---|---|---|---|
小蝌蚪 |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 问:“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 | 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 |
鲤鱼 | 两条腿,宽嘴巴 | 答:“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 |
乌龟 | 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 笑:“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肚皮底下有四个小兜兜,到那边去找吧!” | |
青蛙妈妈 | 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 笑着说:“傻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呀!” |
问题与解答
问题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解答: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是长出了后腿,然后长出了前腿,接着尾巴逐渐变短,最后变成了一只完整的青蛙,这些变化的顺序是: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青蛙,这一过程体现了青蛙的生长规律,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小蝌蚪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青蛙的。
问题 2:为什么小蝌蚪会把鲤鱼阿姨和乌龟误认为是自己的妈妈?这反映了小蝌蚪怎样的特点? 解答:小蝌蚪把鲤鱼阿姨误认为是妈妈,是因为鲤鱼有四条腿,而小蝌蚪听到妈妈是四条腿的特征,所以产生了误解;把乌龟误认为是妈妈,是因为乌龟也有四条腿且宽嘴巴,符合它们对妈妈的部分认知,这反映了小蝌蚪年幼无知、天真幼稚的特点,它们对妈妈的模样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所以在寻找过程中容易认错,同时也体现了小蝌蚪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它们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