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资源 > 夜雨寄北 教案

夜雨寄北 教案

shiwaishuzidu2025年07月10日 02:20:07学习资源4

《夜雨寄北》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准确背诵、默写并理解《夜雨寄北》的内容及含义。
    • 掌握诗歌中“期”“巴山夜雨”等关键词的重复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想象和对比分析,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
    • 学习诗歌虚实相生的结构和对比手法,感受李商隐的写作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孤寂情怀,理解“乐景衬哀情”的抒情方式。

    夜雨寄北 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意象分析。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歌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
“巴山夜雨”的双重意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1. 情境创设:播放秋雨音效,提问学生:“雨声会勾起你什么样的情绪?”引导学生联想“雨”与“思念”的关联。
  2. 诗词联动:回顾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等写雨的诗句,引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知人论世(3分钟)

  1.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字义山、号玉谿生)、时代背景(晚唐衰颓)、爱情诗特点(缠绵悱恻)。
  2. 创作背景
    •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滞留巴蜀,妻子王氏病逝于长安,诗作可能是寄给友人或追忆亡妻。
    • 补充争议:“寄北”是寄给北方的亲友,还是特指妻子(《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三)诵读与感知(10分钟)

  1. 初读正音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再读节奏:标注韵脚(“期”“池”“时”),感受七言绝句的韵律美。
  3. 范读与跟读:教师配乐示范,学生模仿朗读,读出惆怅与憧憬的对比语气。

(四)文本解析(20分钟)

  1. 逐句解读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问答形式凸显矛盾(“问”与“未有期”对比),表现归期无定的苦闷。
      • 补充:古人书信常用“问归期”,如“家书抵万金”(杜甫),此处可能为虚写。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意象分析:“巴山”点地点,“夜雨”渲染孤寂,“秋池”暗示时间与心境(秋=悲凉)。
      • 联想:秋雨连绵→阻隔归途→思念泛滥(参考资料:巴蜀秋雨常引发诗人愁绪,如李白“蜀道难”)。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共剪烛”的细节:古人以剪烛芯为促膝长谈的象征(如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
      • “西窗”:可能指长安家中,与“巴山”形成空间对比。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双重时空:未来欢聚时回顾今夜,此刻的孤苦成为未来谈资,更显凄婉。
      • 金圣叹评:“解透此诗者,可语禅。”(引用评论增强深度)
  2. 艺术手法

    夜雨寄北 教案

    • 重复与回环:“期”字两次出现(问归期→无定期),“巴山夜雨”重复(实景→回忆),结构精巧。
    • 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实(秋雨、孤寂),后两句写虚(想象团聚),形成强烈反差。
    • 乐景衬哀情:以“共剪烛”的温馨反衬当下的凄凉,类似“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五)拓展与对比(10分钟)

  1. 对比阅读: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比。
    • 同:均写节日思亲,通过“想象他日”抒发情感。
    • 异:《夜雨寄北》更含蓄,用“夜雨”意象贯穿全诗;王维诗直抒胸臆(“遍插茱萸少一人”)。
  2. 文化链接
    • 巴蜀文化中的“雨”:川地多雨,李白、杜甫均有写巴山雨的诗篇,李商隐借此营造地域特色。
    • 唐代书信体诗:如白居易《问刘十九》,比较口语化与情感表达的直接性。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情感脉络:孤寂(秋雨)→矛盾(归期)→慰藉(想象)→怅惘(回环)。
  2. 核心价值:李商隐以浅近语言写深沉情思,开创“以平常语入诗”的典范。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矛盾)
巴山——夜雨涨秋池(孤寂)
何当——共剪西窗烛(憧憬)
却话——巴山夜雨时(回环)
艺术特色:重复回环、虚实相生、乐景衬哀

作业与延伸

  1. 基础作业:默写全诗,解释“却话”“何当”的含义。
  2. 拓展作业:仿写一首《夜雨寄北》风格的诗,要求包含“雨”和“烛”的意象。
  3. 探究任务:查阅李商隐其他爱情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比较其抒情方式。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诗中“巴山夜雨”出现了两次,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解答:第一次“巴山夜雨”是实写眼前之景,烘托孤寂氛围;第二次是虚写未来话题,形成时空回环,两次重复既强化了意象的感染力,又通过“夜雨”将现在与未来勾连,体现诗人对当下情感的珍视(雨夜的愁绪成为未来回忆的素材),结构精巧,情感绵长。

问题2:有人认为《夜雨寄北》是写给友人的,你赞同吗?请结合内容分析。
解答

夜雨寄北 教案

  • 支持“寄友”说:诗中未明确提及“妻子”,且李商隐与友人常有诗文往来,“共剪西窗烛”可理解为友人相聚。
  • 支持“寄内”说:情感更贴合夫妻语境(如“何当共剪”的亲密感),且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 折中观点:无论对象是谁,诗中“君问归期”的牵挂与“共剪烛”的默契,均体现了深厚的情感,可泛指对亲密之人的思念,这正是李商隐诗歌“寄托深而措辞婉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shuzidu.com/xuexiziyuan/3612.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1000米教案

下一篇:10的加减教案

“夜雨寄北 教案” 的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安全教案

幼儿园小班安全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风险,如陌生人、电器、尖锐物品等。 帮助幼儿掌握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和安全规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在面对危险时的应对能力,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教学...

鼎尖教案

鼎尖教案

课程背景与目标 (一)课程背景 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本教案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大班安全教案

大班安全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 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安全规则的良好习惯,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和责任心。 教学重难点...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习诗歌中对仗、押韵等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

教案检查归纳

教案检查归纳

教案检查背景与目的 为保障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学校定期组织教案检查,本次检查旨在全面了解教师教学准备情况,规范教学流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确保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开展,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检查范围与参与人员 涵盖全校各学科任课...

教案格式

教案格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不同类型函数(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的图像特征,包括形状、单调性、对称性等。 熟练掌握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大致图像以及根据图像写出对应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能运用函数图像解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