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让幼儿了解常见自然现象(如四季变化、天气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
- 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的科学工具(如放大镜、磁铁)并知道其简单用途。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实验、探索等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 鼓励幼儿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帮助幼儿理解常见自然现象的成因。
- 指导幼儿正确使用科学工具进行探索。
- 教学难点
- 让幼儿用简单的语言准确描述自然现象和科学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 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
教学准备
- 材料准备
- 四季变化的图片、视频资料。
- 各种天气现象(晴天、雨天、雪天等)的图片和简单道具(如模拟雨滴的塑料珠、雪花剪纸)。
- 放大镜、磁铁、小铁钉、树叶、花瓣等操作材料若干。
- 实验记录表、彩笔。
- 环境准备
布置科学探索角,摆放各种科学探索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5 分钟)
- 播放一段有趣的自然现象视频(如闪电、彩虹),引起幼儿的兴趣。
- 提问幼儿:“小朋友们,刚刚看到的视频里都有哪些奇妙的现象呀?你们想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来的吗?”
(二)四季变化奥秘(10 分钟)
- 展示图片
- 依次展示四季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季节的特点,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绿树、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
- 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这些图片,能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季节吗?每个季节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 简单讲解
-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讲解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不同季节太阳照射的角度和时间不同,导致温度变化。
- “春天的时候,太阳开始慢慢地把我们这边照得更暖和,花草就都醒了,开始生长啦。”
- 互动环节
让幼儿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三)天气大探秘(10 分钟)
- 认识天气现象
- 展示各种天气现象的图片,让幼儿说出图片中的天气,如晴天、雨天、雪天、阴天等。
- 简单介绍每种天气形成的原因,比如雨是因为云里的小水滴变大了落下来,雪是云里的小冰晶落下来等。
- 模拟实验
- 拿出模拟雨滴的塑料珠和雪花剪纸,模拟下雨和下雪的场景。
- 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老师做的这个,像不像下雨(下雪)呀?那你们知道真正的雨(雪)是怎么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四)神奇工具大发现(10 分钟)
- 出示工具
拿出放大镜和磁铁,向幼儿展示并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的这个东西,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它有什么用呢?”
- 演示用法
- 教师演示放大镜的用法,用放大镜观察树叶的纹理,让幼儿传阅观察,感受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功能。
- 教师演示磁铁吸引小铁钉的实验,让幼儿亲手操作,感受磁铁的吸力。
- 幼儿探索
给幼儿发放放大镜、磁铁、树叶、花瓣等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用磁铁寻找能被吸引的东西,并记录下来。
(五)归纳与拓展(5 分钟)
- 和幼儿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四季变化、天气现象和科学工具的知识。
-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到了好多好多东西,谁能告诉老师,四季是怎么来的呀?雨和雪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放大镜和磁铁有什么用呢?”
- 拓展延伸
布置小任务:“小朋友们,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今天晚上的天气,明天来幼儿园和小伙伴们分享。”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和参与情况,对于理解困难或操作不熟练的幼儿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要根据幼儿的反应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科学探索中获得乐趣和知识。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幼儿在理解四季形成原因时有困难,该怎么办? 解答:可以用更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比如用地球仪和灯泡模拟太阳,转动地球仪让幼儿观察不同位置的光照情况,解释因为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太阳照射角度和时间不同,从而产生温度变化,也可以播放动画视频,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四季形成的过程,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
问题 2:如何引导幼儿更好地使用科学工具进行探索? 解答:在演示工具用法时,要详细、缓慢地进行操作,让幼儿清楚地看到每个步骤,可以给幼儿一些简单的任务,如用放大镜观察特定物体的细节并描述出来,用磁铁找出教室里所有能被吸引的东西等,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的使用方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和提问,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有些东西能被放大镜放大,有些能被磁铁吸引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