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盲婆婆的内心世界以及“我”的情感变化。
-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情境想象等方式,深入探究文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感悟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孩子对盲婆婆的关爱之情,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为盲婆婆准备蝈蝈的原因以及蝈蝈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
- 难点:让学生领悟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并能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和表达呈现出来。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3 分钟)
- 教师播放一段悠扬的虫鸣声音频,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呀?这清脆的声音常常会出现在什么季节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与虫鸣有关的场景,感受自然之声的美好。
- 接着引出课题:“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这小小的蝈蝈有关,而且它还承载着一份特殊的情谊,让我们一起走进《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
- 读完后,指名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组织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要素,如“我”、“盲婆婆”、“蝈蝈”等,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大致内容,初步了解“我”送蝈蝈给盲婆婆这件事。
精读课文,感悟情感(20 分钟)
- 品读第一小节:
-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绿黄瓜,红苋菜,胖嘟嘟的乖蝈蝈,乐坏了瞎眼婆婆。”
- 提问:“从‘乐坏了’这个词,你能感受到盲婆婆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盲婆婆收到蝈蝈时的极度喜悦之情。
- 让学生模仿盲婆婆开心的样子,读出这种欢快的情绪,教师可进行朗读指导,如重读“乐坏了”,语调上扬等。
- 研读第二小节:
- 学生齐声朗读第二小节:“咯咯,咯咯,蝈蝈叫了,婆婆笑了,一间茅屋充满了生气。”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蝈蝈的叫声能让盲婆婆这么开心,让茅屋充满生气呢?”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联系盲婆婆的生活状况,理解蝈蝈带来的不仅仅是声音,更是生活的趣味和希望。
- 小组汇报交流成果,教师归纳点评,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对盲婆婆生活改善的美好寓意。
- 深挖第三小节(如有):
如果课文还有后续小节,继续按照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我”在送蝈蝈过程中的想法、做法以及情感变化,比如从挑选蝈蝈时的用心,到送出时的期待等,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对盲婆婆的关爱之情。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5 分钟)
-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像文中的‘我’一样,关心过身边的人呢?或者你有没有遇到过别人关心你的温暖瞬间?请大家分享一下。”
- 学生踊跃发言,讲述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故事,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关爱他人和被他人关爱的美好。
- 教师归纳:“就像这只小小的蝈蝈能给盲婆婆带来快乐一样,我们每个人一点点的爱心,都能在世界角落点亮希望,温暖他人,希望大家都能做个有心人,用爱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布置作业(2 分钟)
-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想要为某个身边的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字数不少于 200 字。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文中的“我”为什么要特意挑选“绿黄瓜,红苋菜,胖嘟嘟的乖蝈蝈”送给盲婆婆呀? 解答:“我”精心挑选这样的蝈蝈,一方面是因为绿黄瓜、红苋菜的颜色鲜艳,虽然盲婆婆看不见,但可以看出“我”是带着满满的心意去准备这份礼物的,想让盲婆婆感受到生活的色彩;而“胖嘟嘟的乖蝈蝈”不仅外形可爱,更重要的是它那清脆的叫声能打破盲婆婆生活的寂静,给盲婆婆带来生机与乐趣,让盲婆婆不再孤单,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我”才会如此用心地挑选这样特别的蝈蝈送给盲婆婆。
问题 2:从盲婆婆收到蝈蝈后的反应,你能看出她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解答:从盲婆婆收到蝈蝈后“乐坏了”“笑了”以及茅屋充满生气这些反应可以看出,盲婆婆平时的生活是比较孤单、寂寞的,她眼睛看不见,生活相对单调乏味,缺少与外界丰富多彩事物的接触,而蝈蝈的到来,就像一道光照进了她的生活,给她带来了欢乐和生气,让她原本沉寂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色彩,也侧面反映出她平时多么渴望这样能带来活力和陪伴的东西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