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后,学生易错点在哪?如何突破?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理解偏差、解题思路混乱等问题,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深入反思,可以从学生认知特点、教学方法、习题设计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关注学生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许多学生机械记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在讲解“6千克是3千克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的3/4是6千克,求这个数”时,学生容易混淆除法和乘法的对应关系,教学中应通过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量率对应”的思维方式,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的量,根据题意标出已知量的对应分率,引导学生发现“已知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这一核心关系,对比整数除法与分数除法的联系,如“20÷5=4”可以理解为“20是5的几倍”,而“6÷3/2”则可以理解为“6是3/2的几倍”,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学策略的多样化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题型归纳和解题步骤的灌输,导致学生缺乏灵活应变能力,采用“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升”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设计“分蛋糕”的生活情境:“妈妈把一块蛋糕的3/4给了小明,还剩下500克,这块蛋糕原来有多少克?”引导学生用画图、假设等方法自主探究,再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不同思路,有的学生用方程解,设蛋糕原有x克,列方程(1-3/4)x=500;有的学生用除法解,先求出500克对应的是1-3/4=1/4,再用500÷(1/4)=2000克,通过比较不同解法,学生深刻理解分数除法的本质,体会方程与算术解法的内在联系。
习题设计方面,应遵循“基础—变式—拓展”的梯度原则,避免机械重复,基础题侧重巩固基本数量关系,如“一堆煤的2/5是10吨,这堆煤有多少吨?”;变式题则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提升思维难度,如“一堆煤第一次用去2/5,第二次用去1/3,还剩10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引导学生发现两次用去的分率不能直接相加,需先求出剩余量对应的分率;拓展题可结合实际生活,如“修一条路,甲队单独修需10天,乙队单独修需15天,两队合作修了4天后,还剩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未修?”这类题目不仅考查分数除法的应用,还涉及工程问题的基本模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针对学生易错点,需要建立针对性的纠错机制,从作业和测验中分析,常见错误包括:单位“1”找错、分率与量不对应、混淆乘除法等,题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女生有25人,男生有多少人?”部分学生会误用25÷4/5,对此,可设计“找单位‘1’”专项训练,通过判断“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确定标准量;对于分率与量不对应的问题,采用“对应量÷对应分率”的口头强化训练,让学生养成先找准对应关系的习惯,建立错题本,要求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订正,定期进行错题重做,巩固薄弱环节。
分层教学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教学中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侧重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和简单应用题;对于中等学生,鼓励尝试多种解法,提高解题灵活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问题和开放性任务,如“自编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并解答”,培养其创新思维,在“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练习中,基础层完成直接应用公式的题目,提高层解决需要先求出中间量的复杂问题,如“一本书,第一天看了1/4,第二天看了1/3,还剩5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能为课堂增色,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线段图的绘制过程,直观呈现量率关系;通过互动游戏如“闯关答题”“拖拽匹配”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设计一个“超市购物”的互动课件,给出“买一件衣服打8折后便宜了40元,原价是多少元?”等问题,学生拖拽数据到相应位置,系统即时判断对错,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可通过课堂观察、小组汇报、数学日记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用日记记录“今天我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教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用多元评价主体,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如“你认为他的解题方法对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以上教学反思与实践,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得到明显提升,但教学仍需不断优化,如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更多真实情境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可视化表达等,未来教学中,将继续探索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FAQs
问:学生在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经常混淆乘除法,如何有效纠正?
答:可通过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区分,设计一组对比题:“(1)一堆煤的2/5是10吨,这堆煤有多少吨?(2)一堆煤有10吨,用去了2/5,用去了多少吨?”引导学生分析:第(1)题已知“部分量”和“分率”,求“单位1”用除法;第(2)题已知“单位1”和“分率”,求“部分量”用乘法,强调“量率对应”原则,要求学生先找出题目中的“对应分率”和“对应量”,再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反复训练形成条件反射。
问:如何帮助学困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答:对于学困生,应从直观入手,借助操作和图像降低理解难度,用圆形纸片表示“单位1”,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将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即3/4),再通过“取走其中的1份”等操作,理解“3/4里面有几个1/4”,结合生活实例,如“分糖果”问题:“12颗糖的2/3是多少颗?”先引导学生算出“12的1/3是4颗,2/3就是8颗”,再过渡到“已知12颗糖的2/3是8颗,如果8颗糖是一个数的2/3,这个数是多少?”通过正向与逆向问题的对比,逐步建立分数除法的概念,避免机械记忆。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