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怎么解?
,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类题目通常涉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核心知识点,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整数乘法的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而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30的1/4是多少”,就是用30×1/4=7.5,这一核心概念是解决所有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出发点,在实际解题中,需要准确找出单位“1”的量,即题目中作为比较标准的量,再根据问题确定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最后列出乘法算式求解。 情境的不同,分数乘法应用题可以分为几种常见类型,第一种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题目直接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即可。“小明有40本书,借出了3/5,借出了多少本?”这里单位“1”是“40本书”,借出的数量是40的3/5,列式为40×3/5=24本,第二种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题目需要分步思考,先求出第一步的结果,再以这个结果为单位“1”求下一步。“一根绳子长10米,第一次用去了1/2,第二次用去了剩下的1/3,第二次用去了多少米?”第一次用去后剩下10×(1-1/2)=5米,第二次用去5×1/3=5/3米,第三种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题目需要先找出多(少)的部分,再与原数相加(减)。“一件衣服原价200元,降价1/5,现价是多少元?”降价部分是200×1/5=40元,现价是200-40=160元,也可以直接用200×(1-1/5)=160元。
在解决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至关重要,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明确单位“1”的量,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判断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是连续求几个几分之几,或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要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并写出完整的答语。“六年级有学生250人,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第一问中单位“1”是“250人”,男生人数是250×3/5=150人;女生人数是250-150=100人,女生比男生少150-100=50人,也可以直接用男生人数×(1-3/5)=150×2/5=60人(此处需注意,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5,而非总人数的2/5)。
为了更好地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可以通过表格对比不同类型题目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类型 | 特点 | 解答关键 | 示例 | |----------|------|----------|------| |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 直接给出单位“1”和分率 | 明确单位“1”,用单位“1”×分率 | 60千克的2/3是多少?60×2/3=40千克 | |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 需要分步求解,前一步的结果是后一步的单位“1” | 确定每一步的单位“1”,逐步求解 | 一段长12米的绳子,第一次剪去1/3,第二次剪去剩下的1/4,第二次剪去多少米?12×(1-1/3)=8米,8×1/4=2米 | |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 | 需要先求出多(少)的部分,再与原数相加(减) | 单位“1”±单位“1”×分率 | 一条裤子原价300元,涨价1/6,现价是多少?300×(1+1/6)=350元 |
在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学生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一是找错单位“1”,例如在“甲比乙多1/4”中,单位“1”是乙,而不是甲;二是忽略题目中的隐藏条件,完成计划的3/4”,计划的数量就是单位“1”;三是计算时约分错误或忘记约分,导致结果不正确,为了避免这些错误,学生在解题时要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通过画线段图等方式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计算后要认真检查。
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学习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方法,通过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步骤,多加练习和反思,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分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FAQs
问:如何快速找出应用题中的单位“1”?
答:找单位“1”的方法是看题目中的关键词,占”“是”“比”“的”等字后面的量就是单位“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全班人数是单位“1”;“比原价降低了1/4”,原价是单位“1”,如果题目中没有明显的关键词,可以通过理解题意判断,作为比较标准的量就是单位“1”。
问:在连续求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中,为什么前一步的结果是后一步的单位“1”?
答:因为连续求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中,每一步都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根绳子长10米,第一次用去1/2,第二次用去剩下的1/3”,第一次用去后剩下10×(1-1/2)=5米,这时“剩下的5米”就是第二次用去的单位“1”,因为第二次是用“剩下的”5米的1/3,而不是总长度的1/3,每一步都要明确当前的单位“1”是什么,避免混淆。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