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分数乘法说课稿怎么写?有哪些重点和步骤?
青岛版分数乘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说明。
教材分析
分数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后续学习分数除法、百分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青岛版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尤其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核心知识点,本节课通过“编织小组”“制作蝴蝶结”等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抽象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数知识和运算能力,但对分数乘法的算理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对“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乘”的算理理解不透彻,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操作和情境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模型,突破抽象思维的障碍。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探究、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经历分数乘法算理的形成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 难点:理解分数乘法算理,尤其是“分母不变、分子相乘”的依据。
教法学法
-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借助图形演示(如长方形纸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 学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通过折纸、画图等方式主动构建知识,在小组讨论中深化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情境图:编织小组有6名同学,每人编织1/3个蝴蝶结,一共编织多少个?
引导学生思考:求“一共编织多少个”就是求什么?(6个1/3是多少)
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6×1/3或1/3×6。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对整数乘法的认知,自然过渡到分数乘法,激发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 动手操作:
- 让学生用长方形纸片表示1/3,折出6个1/3,观察结果是6/3,即2个。
- 引导学生发现:6×1/3=(6×1)/3=6/3=2。
- 对比分析:
- 出示例题:3/4×2,引导学生思考:3/4×2表示什么?(2个3/4是多少)
- 通过画图(如画两个3/4的长方形)验证结果:3/4×2=(3×2)/4=6/4=3/2。
- 归纳总结:
- 观察算式6×1/3=6/3和3/4×2=6/4,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结果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 基础练习:
- 计算下列各题:2/5×3= 5/6×4= 3/8×2=
-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评,强调书写规范。
- 提升练习:
- 一桶油重10千克,用掉了1/5,用掉了多少千克?(列式计算)
- 引导学生理解“用掉了1/5”就是求10的1/5是多少,列式为10×1/5=2(千克)。
- 拓展练习:
-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列式计算)
- 巩固分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方法是什么?
学生总结后,教师强调: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计算时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注意约分。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一)
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1:6×1/3=6/3=2
1/3×6=(1×6)/3=6/3=2
例2:3/4×2=(3×2)/4=6/4=3/2
方法:分子×整数,分母不变,能约分要约分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
解答:可以通过直观操作(如折纸、画图)将抽象的分数乘法转化为具体图形,计算3/4×2时,让学生画两个3/4的长方形,拼在一起得到6/4,即3/2,通过图形的分割与组合,学生能直观看到“分子相乘、分母不变”的过程,从而理解算理。
问题2:学生在计算分数乘法时容易出错,如何有效避免?
解答:强调计算步骤:“先乘分子,再约分,最后化简”,通过对比练习(如3/4×2与2/3×4)区分分子与分母的运算规则,设计针对性错题分析,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如忘记约分、分子分母颠倒),并订正同类题目,强化正确计算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