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教案
《巨人的花园》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描写花园景色的优美段落。
-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如“洋溢”“冷酷”等,并能运用部分词语进行口头造句和写作。
- 了解童话的文体特点,包括丰富的想象、奇幻的情节以及蕴含深刻道理等,能够准确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巨人在故事中情绪的变化,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对巨人的行为、花园的变化以及故事所传达的道理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借助多媒体资源展示花园不同季节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故事进行续写或改编,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使学生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明白自私会带来孤独和痛苦,而宽容、善良和乐于分享能够收获幸福和美好,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分享的优秀品质。
- 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脉络,把握巨人性格的转变过程及其原因。
- 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花园在巨人自私时与孩子们进入后的截然不同的景象对比,以及巨人前后态度的对比等,感受这种手法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从内心领悟到分享的重要性,避免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
- 指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致研读,揣摩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如如何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文字描绘出生动的场景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巨人的花园》的创作背景、作者奥斯卡·王尔德的生平及他在童话创作领域的地位,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语句以及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时,运用讲授法进行清晰、准确的阐述,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核心要点。
(二)朗读法
安排多次朗读环节,包括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熟悉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氛围;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时,采用分角色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巨人和孩子的不同心境,增强对文本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营造与课文情境相符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朗读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巨人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花园的变化象征着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有过类似巨人的行为?”等,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和引导,确保讨论的方向和质量。
(四)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巨人花园在不同场景下的画面,如春天花园繁花似锦、孩子们欢快嬉戏的景象,以及冬天花园被冰雪覆盖、一片荒凉的景象,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还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亲身体验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五)读写结合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及时进行写作练习,在学习了文中对花园景色的描写后,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场景;在学习了巨人的性格转变过程后,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讲述自己在某个方面发生变化的经历及原因,通过读写结合,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 播放一段美丽花园的视频,视频中有孩子们在花园中欢笑玩耍的场景,背景音乐为轻松愉悦的旋律,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美丽的花园,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如果你们有一个这样的花园,你们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 教师话锋一转,说:“我们要走进一个巨人的花园,看看那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然后板书课题《巨人的花园》,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背景介绍(2分钟)
- 简要介绍作者奥斯卡·王尔德:“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奥斯卡·王尔德,他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他的作品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幽默感著称,除了《巨人的花园》,他还创作了许多经典的童话作品,如《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等,这些作品都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对人性的思考。”
- 提及创作背景:“《巨人的花园》创作于19世纪末,当时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王尔德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对人性、友谊和分享的独特见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读姿势和读音。
- 读完课文后,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 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然后请几位同学回答概括故事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和补充,帮助学生梳理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巨人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他却自私地不让孩子们进去玩耍,导致花园变得寒冷和荒凉;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一起共享花园的美好,花园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四)精读课文,感悟文本(20分钟)
学习第一段至第二段
-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至第二段,提问:“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花园美丽的词语,如“青翠的竹篱”“美丽的鲜花”“欢快的小鸟”等,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感受花园的美丽和生机。
- 让学生想象自己就在这个美丽的花园中,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这两段课文,读出花园的美丽和宁静。
学习第三段至第九段
- 教师提问:“巨人回来后,看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他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找出巨人斥责孩子们的句子,如“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喂!你赶快滚出去!”等,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并思考:巨人说这些话时的语气和心情是怎样的?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分析巨人的心理活动,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很生气”“又发脾气了”“大声叱责”等,体会巨人的愤怒和自私。
-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部分课文,注意读出巨人的愤怒和孩子们的惊恐,朗读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朗读时要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 引导学生思考:巨人赶走孩子们后,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找出描写花园变化的语句,如“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仍然是冬天”“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花园里只剩下了无边无际的白雪”等,通过对比花园前后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巨人的自私行为给花园带来的灾难,体会自私的后果。
学习第十段至第十三段
- 教师提问:“是谁让花园又重新充满了欢声笑语?”引导学生阅读第十段至第十三段,找出答案。
- 让学生找出描写小男孩神态和动作的句子,如“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等,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勇敢和神奇,以及他的这一行为对巨人的影响。
- 组织学生讨论:巨人看到花园的变化后,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描述,分析巨人的心理转变过程,理解他内心的触动和悔恨。
- 指导学生朗读这部分课文,注意读出巨人的惊讶、羞愧和悔恨之情,以及小男孩的勇敢和自信。
(五)归纳全文,深化主题(5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分享和自私的理解。
- 教师进行归纳:“同学们,《巨人的花园》通过讲述巨人从一个自私的人转变为一个懂得分享的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分享能够带来快乐,自私只会让人陷入孤独和痛苦,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分享,这样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和美好。”
- 让学生齐读课文中描写花园恢复生机后的段落,再次感受分享的喜悦和美好。
(六)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 以《假如我是巨人》为题,写一篇短文,想象自己如果处于巨人的位置,会怎么做,怎么想,要求字数在300字左右。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巨人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转变?
答:巨人的性格经历了从自私、冷酷到善良、宽容的转变,一开始,巨人自私地认为花园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允许孩子们进入玩耍,他对待孩子们的态度非常粗暴和冷酷,如三次呵斥孩子们“滚出去”,还砌起围墙阻止孩子们进入花园,当他看到花园因为孩子们的离去而变得寒冷、荒凉,四季都不再有美丽的景色时,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是错误的,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无声指责下,巨人终于醒悟过来,他明白了是自己的自私和冷酷赶走了春天,让花园失去了生机,他拆除了围墙,欢迎孩子们回到花园,与孩子们一起分享花园的美好,此时巨人变得善良、宽容,他的性格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问题2:文中描写花园景色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答:文中花园景色的变化起到了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在巨人自私地赶走孩子们后,花园从原本充满生机、美丽迷人变得寒冷、荒凉,“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花园里只剩下了无边无际的白雪”,这种荒凉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也暗示了巨人自私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当孩子们重新进入花园,花园又立刻恢复了生机,“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小鸟们也纷纷飞来歌唱”,美好的景色再次出现,营造出欢快、愉悦的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体现出孩子们带来的活力和希望,通过花园景色前后的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分享的重要性和自私的不可取,从而深化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