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评课稿,如何提升课堂实效?
在本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评课活动中,授课教师以清晰的教学思路、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呈现了一堂注重算理理解、算法掌握和思维提升的数学课,整堂课围绕“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总结延伸”的主线展开,环节紧凑,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现将具体评析如下:
教学设计:情境切入,激活经验
课堂伊始,教师创设了“分蛋糕”的生活情境:妈妈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妈妈吃了1份,剩下的留给小明,问小明能吃多少份?这一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自然引出分数加减混合算式(1-3/8-1/8),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渗透了“分数与生活的联系”这一数学思想,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运算顺序,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如从1中连续减去两个分数,或先算两个分数的和再从1中减去),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这种“以问导学”的设计,有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算理探究:直观操作,深化理解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核心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教师在本环节的处理尤为突出:一是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用圆形纸片表示蛋糕,通过涂色、覆盖等操作直观理解“3/8+1/8=4/8=1/2”,再计算1-1/2=1/2;二是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将“1-3/8-1/8”转化为“1-(3/8+1/8)”,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同,自主总结出“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无括号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灌输结论,而是通过追问“为什么分母不变?”“为什么可以先加后减?”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如“3/8和1/8的分母都是8,表示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将抽象的算理转化为直观的操作和语言表达,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算法优化:对比辨析,提升思维
在学生掌握基本运算方法后,教师进一步设计对比练习:
- 5/6-1/3+1/2
- 5/6-(1/3+1/2)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先算1/3+1/2需要通分,而5/6-1/3可直接计算”,从而体会到“根据算式特点灵活选择运算顺序”的简便性,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要先观察算式特点,能简算的要简算”,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针对易错点(如“忘记通分”“运算顺序错误”),教师设计了“找错题”环节,让学生在辨析中巩固算法,体现了“以错促学”的教学智慧。
分层练习:巩固应用,关注差异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兼顾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 基础层:直接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如2/3+1/4-5/12),旨在巩固算法;
- 提高层: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根绳子长2米,第一次用去1/3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还剩多少米?”),强调“分数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区别;
- 拓展层:开放性问题(如“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1/4-1/6=1/2”),鼓励学生逆向思维。
通过“基础+拓展”的练习模式,既保证了全体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挑战空间,落实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教学效果:目标达成,素养提升
从课堂反馈看,学生能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85%的学生能独立解决三步以内的混合运算题,70%的学生能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说算理”“辨算法”“用数学”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如学生能主动提出“为什么异分母分数要先通分再计算”“带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要注意什么”等问题,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状态。
改进建议:
- 可增加“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对比”环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 在拓展练习中,可引入“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食谱配比、工程问题),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分错误”这一难点?
A1:针对通分错误,可采取三步策略:一是强化“通分是化成相同分母”的理解,通过“找最小公倍数—列通分过程—检查分母是否相同”的规范训练,减少计算失误;二是设计专项对比练习(如“通分后直接相加”与“未通分直接相加”的结果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通分的必要性;三是鼓励学生用“短除法”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提升通分效率,同时通过小组互评、错题收集等方式,针对性纠正错误习惯。
Q2: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A2:可从三方面渗透:一是转化思想,如将异分母分数加减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将带分数加减转化为假分数加减;二是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画图、折纸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三是优化思想,通过对比不同算法(如“从左到算”与“使用运算律简算”),引导学生根据算式特点选择简便方法,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总结环节可明确点出“今天我们用到了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知。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