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如何让学生轻松理解分数意义?
吴正宪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生活情境、动手操作和问题驱动,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分数的概念,以下是基于其教学实录的详细整理:
情境导入,引发认知冲突
课堂开始,吴老师手持一个苹果,提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学生齐声回答“一半”,吴老师追问:“‘一半’用数字怎么表示?”学生陷入思考,吴老师介绍:“在数学中,我们把‘一半’用分数1/2表示。”她在黑板上画出苹果的示意图,用虚线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涂色并标注1/2,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核心,这一环节通过生活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自然引出分数的必要性。
动手操作,理解分数意义
吴老师给每组学生发放圆形、长方形等纸片,要求学生通过折纸表示出1/2,学生活动后,展示不同折法:有的将圆形对折,有的将长方形沿中线折,吴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无论怎么折,只要将纸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就是1/2。”她进一步追问:“如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学生通过折纸得出1/3,并尝试用分数表示,随后,吴老师出示表格,总结分数各部分名称:
分数示例 | 分子 | 分母 | 含义 |
---|---|---|---|
1/2 | 1 | 2 | 平均分成2份,取1份 |
1/3 | 1 | 3 | 平均分成3份,取1份 |
1/4 | 1 | 4 | 平均分成4份,取1份 |
通过表格对比,学生直观理解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深化认知,拓展分数应用
吴老师出示一个未平均分的长方形(其中一份明显较大),提问:“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吗?”学生立即发现“必须平均分”,她接着挑战:“如果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2份,怎么表示?”学生讨论后得出2/4,并发现2/4与1/2大小相等,吴老师趁机渗透“分数的基本性质”:“虽然分子分母不同,但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和取的份数按相同比例变化,分数大小不变。”
联系生活,巩固分数概念
吴老师设计“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环节:出示一块巧克力,提问:“如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几分之几?”学生回答1/4;又问:“如果吃掉1/4,剩下几分之几?”学生通过画图得出3/4,她还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分数(如“半杯水”写作1/2),强化分数与实际的联系。
总结反思,构建知识网络
课堂尾声,吴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总结出“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分母表示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她强调:“分数不仅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布置开放性作业:“用分数记录你一天的生活发现。”
FAQs
问题1:为什么吴老师强调“平均分”在分数教学中的重要性?
解答:吴老师通过对比“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实例(如未平均分的长方形),让学生直观理解“平均分”是分数定义的核心前提,分数的本质是将整体“均分”后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若未平均分,则无法用分数准确表示,这一设计帮助学生避免常见误区,建立严谨的数学概念。
问题2:吴老师如何通过折纸活动突破分数教学的难点?
解答:折纸活动将抽象的分数转化为具体操作,学生通过自主折纸表示1/2、1/3等,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展示不同折法(如圆形对折、长方形斜折)让学生发现“形状不同,只要均分即可”,理解分数的本质与具体形状无关,折纸后的对比分析(如2/4与1/2的关系)自然渗透了分数的相等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