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为什么要乘除数倒数?算理到底是什么?
分数除法的算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核心在于将除法运算转化为学生已掌握的乘法运算,通过理解“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一关键结论,逐步构建分数除法的运算体系,要深入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需要从分数的意义、除法的本质以及运算之间的联系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分数除法的意义基础
分数除法的基础是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从分数的意义来看,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frac{3}{4}$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除法的意义则包括“包含除”和“等分除”两种情况:包含除求的是“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等分除求的是“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多少”,这两种意义在分数除法中均有体现,\frac{3}{4} \div \frac{1}{2}$既可以理解为“$\frac{3}{4}$里面包含多少个$\frac{1}{2}$”(包含除),也可以理解为“把$\frac{3}{4}$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等分除)。
分数除法算理的直观推导
分数除法的算理可以通过直观模型和算理推导相结合的方式理解,以$\frac{3}{4} \div \frac{1}{2}$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理解其算理:
直观模型操作
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单位“1”,将其平均分成4份,涂色3份表示$\frac{3}{4}$,要计算$\frac{3}{4} \div \frac{1}{2}$,即求$\frac{3}{4}$中包含多少个$\frac{1}{2}$,将$\frac{1}{2}$也表示在同一个长方形中(即长方形的一半),可以发现$\frac{3}{4}$中包含了1个$\frac{1}{2}$还多$\frac{1}{4}$,而$\frac{1}{4}$正好是$\frac{1}{2}$的一半,\frac{3}{4} \div \frac{1}{2} = 1.5$,即$\frac{3}{2}$,通过直观模型可以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结果与乘法存在关联。
算理推导过程
从除法的意义出发,$\frac{3}{4} \div \frac{1}{2}$表示“一个数乘$\frac{1}{2}$等于$\frac{3}{4}$”,设这个数为$x$,则有$x \times \frac{1}{2} = \frac{3}{4}$,根据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乘2,得到$x = \frac{3}{4} \times 2$,这里,2是$\frac{1}{2}$的倒数,\frac{3}{4} \div \frac{1}{2} = \frac{3}{4} \times 2 = \frac{3}{2}$,这一推导过程表明,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法则的抽象概括
通过具体案例的推导,可以抽象出分数除法的一般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用字母表示为$\frac{a}{b} \div \frac{c}{d} = \frac{a}{b} \times \frac{d}{c}$($b \neq 0, c \neq 0$),这一法则的建立,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简化了运算过程,也体现了数学运算中“转化”的思想。
算理理解的常见误区与辨析
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算理时,容易出现以下误区:
-
倒数概念混淆:误将“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等同于“倒数”,例如认为$\frac{2}{3}$的倒数是$\frac{3}{2}$,而$\frac{1}{2}$的倒数是$\frac{2}{1}$(即2),但忽略了“0没有倒数”以及“带分数需先化为假分数”等情况。
-
运算顺序错误:在连除或混合运算中,错误地先计算乘法后计算除法,\frac{1}{2} \div \frac{1}{3} \times \frac{3}{4}$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即$\frac{1}{2} \times 3 \times \frac{3}{4}$,而非$\frac{1}{2} \div (\frac{1}{3} \times \frac{3}{4})$。
-
意义理解偏差:将分数除法等同于整数除法,忽略分数除法中“除数是分数”的特殊性,\frac{3}{4} \div \frac{1}{2}$不能简单地用“3÷1”和“4÷2”来计算。
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分数除法与乘法是互逆运算,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运算结果上,更体现在算理的一致性,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分数除法的意义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frac{2}{3}$小时走了$\frac{4}{5}$千米,求速度”属于乘法问题(速度×时间=路程),而“$\frac{4}{5}$千米是$\frac{2}{3}$小时的几分之几”则属于除法问题(路程÷时间=速度),通过对比两种运算的意义,可以深化对分数除法算理的理解。
分数除法算理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 操作体验:利用折纸、画图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分数除法的意义;
- 数形结合:通过数轴、面积模型等将抽象运算可视化;
- 类比迁移:从整数除法过渡到分数除法,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
- 语言转化:引导学生将除法算式转化为文字语言描述,如“$\frac{1}{2} \div \frac{1}{4}$”读作“$\frac{1}{2}$里面有几个$\frac{1}{4}$”。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分数除法要转化为乘法,而不是直接分子除分子、分母除分母?
解答:分数除法不能直接分子除分子、分母除分母,因为这与分数除法的意义不符,\frac{3}{4} \div \frac{1}{2}$,如果直接计算分子3÷1=3,分母4÷2=2,得到$\frac{3}{2}$,虽然结果正确,但这只是巧合,再比如$\frac{1}{2} \div \frac{1}{4}$,直接计算分子1÷1=1,分母2÷4=0.5,得到$\frac{1}{0.5}=2$,过程复杂且不符合分数运算的规则,分数除法的本质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者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通过转化为乘法(乘倒数)可以利用分数乘法的法则简化运算,且具有普适性,分数除法必须转化为乘法计算,而非简单的分子分母分别相除。
问题2:如何判断分数除法应用题是用乘法还是除法?
解答:判断分数除法应用题是用乘法还是除法,关键在于题中数量关系的表述,如果已知“一个量”和“另一个量是这个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量,用乘法;如果已知“一个量”和“它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量,用除法。(1)“一根绳子长$\frac{2}{3}$米,用去了$\frac{3}{4}$,用去了多少米?”这里“用去的长度”是“绳长的$\frac{3}{4}$”,已知绳长求用去长度,用乘法:$\frac{2}{3} \times \frac{3}{4}$;(2)“一根绳子用去了$\frac{1}{2}$米,正好是全长的$\frac{1}{4}$,全长多少米?”这里“全长”是单位“1”,已知用去的长度是全长的$\frac{1}{4}$,求全长,用除法:$\frac{1}{2} \div \frac{1}{4}$,简记为“已知单位‘1’用乘法,未知单位‘1’用除法”。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