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资源 >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导入,为何要先通分?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导入,为何要先通分?

shiwaishuzidu2025年09月29日 19:59:51学习资源7

,学生在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核心在于“统一分数单位”的转化思想,导入环节的设计需立足学生已有认知经验,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新知探究,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怎样通分”的关键问题,以下从教学目标、导入策略、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导入目标与学情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导入需达成三重目标:一是激活旧知,通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复习,强化“分母相同,直接分子相加减”的算理;二是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解决“分母不同”的问题中产生学习需求;三是渗透转化思想,为后续通分方法的引入奠定基础,从学情来看,学生已经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但对“不同分数单位无法直接相加减”的认知尚未建立,需要通过具体情境和操作体验来突破难点。

情境导入策略:生活化问题驱动

数学源于生活,导入环节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抽象的分数运算变得可感可知,以“分披萨”或“折纸”为情境,引导学生自然提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问题。

案例:手工课的纸条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小明和小红手工课上用彩纸做手工,小明用了这张纸的$\frac{1}{2}$,小红用了这张纸的$\frac{1}{3}$,两人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frac{1}{2} + \frac{1}{3}$。
教师提问:“$\frac{1}{2}$和$\frac{1}{3}$的分母不同,能像同分母分数那样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可能会想到:$\frac{1}{2}$是半个,$\frac{1}{3}$是三分之一,大小不同,无法直接合并,教师进一步追问:“那我们能想办法把它们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从而引出“通分”的需求。

直观演示与操作探究:化异为同的过程

为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必要性,可通过图形演示或动手操作,将抽象的分数转化为直观的面积模型,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转化”中体会分数单位统一的过程。

图形演示法
教师用圆形纸条或长方形方格图表示$\frac{1}{2}$和$\frac{1}{3}$:

  • 画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涂色1份表示$\frac{1}{2}$;
  • 再画一个同样大的圆,平均分成3份,涂色1份表示$\frac{1}{3}$。
    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涂色部分的大小无法直接比较,怎样才能让它们‘份数’相同呢?”
    引导学生思考:将两个圆都平均分成6份(2和3的最小公倍数),$\frac{1}{2}$变成$\frac{3}{6}$,$\frac{1}{3}$变成$\frac{2}{6}$,此时分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得到$\frac{5}{6}$。

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一折:

  • 第一张纸折出$\frac{1}{2}$,另一张纸折出$\frac{1}{3}$;
  • 怎样将两张纸的折痕对齐,使每份的大小相同?
    学生通过折叠会发现,将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frac{1}{2}$是3份,$\frac{1}{3}$是2份,合并后是5份,即$\frac{5}{6}$。

通过以上操作,学生直观感受到“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过程,理解通分的本质是“化异为同”,统一分数单位。

算理与算法的初步构建

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过渡到抽象算理,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步骤。

关键问题引导

  • “为什么要通分?”(统一分数单位,使加减运算成为可能)
  • “怎样通分?”(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将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
  • “通分后要注意什么?”(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

算法步骤总结
以$\frac{1}{2} + \frac{1}{3}$为例,逐步演示:

  • 第一步:观察分母2和3,最小公倍数是6;
  • 第二步:通分,$\frac{1}{2} = \frac{1×3}{2×3} = \frac{3}{6}$,$\frac{1}{3} = \frac{1×2}{3×2} = \frac{2}{6}$;
  • 第三步:同分母相加,$\frac{3}{6} + \frac{2}{6} = \frac{5}{6}$。

对比与辨析
出示同分母分数$\frac{2}{5} + \frac{1}{5}$和异分母分数$\frac{1}{2} + \frac{1}{4}$,让学生对比两者的计算过程,强化“异分母需先通分”的认知,避免出现“$\frac{1}{2} + \frac{1}{4} = \frac{2}{6}$”等错误。

分层练习与巩固延伸

导入环节的练习设计需兼顾基础性与启发性,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通分方法,并为后续学习铺垫。

基础练习:找出最小公倍数
给出几组分母,让学生快速找出最小公倍数,如:3和4、5和10、2和6等,强化通分的“准备步骤”。

对应练习:通分并计算
$\frac{1}{3} + \frac{1}{4}$、$\frac{2}{5} - \frac{1}{10}$,要求学生写出通分过程和计算结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通分的准确性。

拓展练习:生活中的应用
“一杯果汁,小明喝了$\frac{1}{4}$,小红喝了$\frac{1}{3}$,还剩下几分之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frac{1}{4} + \frac{1}{3}$或$1 - (\frac{1}{4} + \frac{1}{3})$,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注意事项与教学反思

  1. 避免机械记忆:导入环节需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而非直接告知“先通分再计算”的步骤,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2. 关注个体差异:对于通分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分数墙”等教具辅助,直观展示分数大小关系,逐步建立通分的信心。
  3. 语言精准性:教师需强调“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而非“乘相同的数”,避免学生忽略“导致分数大小改变。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A:分数的分母表示分数单位的大小,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如$\frac{1}{2}$的分数单位是$\frac{1}{2}$,$\frac{1}{3}$的分数单位是$\frac{1}{3}$),就像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不能直接相加一样,必须先统一分数单位(通分),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Q2:如何帮助学生快速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A:可通过“列举法”“短除法”或“特殊情况判断”来辅助:

  • 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如5和10),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如3和4),最小公倍数是两数的乘积;
  • 一般情况用短除法,将两数公有的质因数相乘,如6和9:6=2×3,9=3×3,最小公倍数=2×3×3=18,通过专项练习,学生逐步掌握技巧,提高通分效率。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shuzidu.com/xuexiziyuan/15282.html

分享给朋友: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导入,为何要先通分?” 的相关文章

数学手抄报

数学手抄报

趣味数学故事 (一)祖冲之与圆周率 在古代,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通过长期刻苦的计算,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祖冲之利用的是“割圆术”,不断地将圆分割成更多的多边形,通过计...

我和我的祖国 观后感

我和我的祖国 观后感

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影片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7个历史性瞬间为背景,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以下是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时代缩影下的个人与国家 《前夜》:开国大典前夕,工程师林治远争分夺秒调试电动升旗装置,...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合同主体 条款编号 详细说明 1 发包人信息 包括发包人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明确合同一方的主体身份和基本信息,以便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进行沟通和联系。 2 承包人信息 同样涵盖承包人的...

编者按的格式及范文

编者按的格式及范文

编者按的格式及范文详解 编者按的含义与作用 编者按是报刊、书籍等各类出版物中,编辑人员对某一篇或某一组文章、稿件所加的评论性文字,它通常位于文章开头或结尾等显著位置,起着引导读者阅读、表明编辑态度、提示文章重点、阐述背景意义等重要作用,...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家族兴衰的宏大叙事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展现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小说通过元春省亲、贾府元宵夜宴等盛大场面,描绘了贾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的繁华生活,在这繁华背后,作者曹雪芹...

拔河比赛作文

拔河比赛作文

赛前准备 在学校的大操场上,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即将拉开帷幕,阳光洒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同学们的热情如同这骄阳一般火热。 参赛的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早早地来到操场,换上了舒适的运动鞋,挽起衣袖,做起了热身运动,有的压腿,有的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