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会认“植”“如”等12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法”“脚”等8个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的韵律美和节奏感,感受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 借助插图、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 体会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智慧,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识字写字,正确书写要求掌握的生字。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感受科普文章的语言美,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2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各种植物开花结果的视频,视频中展现不同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状态,重点突出果实成熟后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知道这些植物的宝宝——种子,是怎么离开妈妈,去新的地方安家的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已知的关于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读姿势和读音。
- 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词卡片,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对于学生读不准的字音,教师及时进行纠正和强调,如“得”的多音字用法,在“长得”中读“dé”,在“炸开”中读“zhà”等。
- 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一共介绍了哪几位植物妈妈?它们分别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读完后,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三)深入研读,感悟文本(20分钟)
学习第一自然段(3分钟)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孩子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体会种子成熟后要离开妈妈,独立生活,去寻找新的生长环境的自然规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那种即将离别的情感。
学习第二自然段(5分钟)
(1)过渡:孩子们要告别妈妈,可是它们没有脚,也没有翅膀,怎么去旅行呢?别着急,植物妈妈有办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蒲公英妈妈是怎么做的。 (2)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3)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降落伞”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体会蒲公英种子借助风力传播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蒲公英种子随风飘飞的动词,如“纷纷”“飘”,并体会这些动词的妙处。 (4)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蒲公英种子轻盈、飘逸的感觉,可采用轻柔、舒缓的语气,突出“纷纷”“飘”等词语。
学习第三自然段(5分钟)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按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先自由朗读,然后思考:苍耳妈妈用了什么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去旅行?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3)汇报交流: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了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就能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它们的家,让学生理解“铠甲”在这里指的是苍耳外面的硬刺,它能帮助苍耳附着在动物身上进行传播。 (4)让学生模仿苍耳传播种子的过程,进行表演读,体会苍耳传播的趣味性,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第四自然段(5分钟)
(1)过渡:蒲公英靠风力传播,苍耳靠动物传播,那么豌豆妈妈又有什么高招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豌豆传播种子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豆荚炸开”的原因,以及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使豌豆具有了人的动作和行为,更加生动形象。 (4)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豌豆的活泼、欢快,可适当加重“啪”“炸”“蹦着”“跳着”等词语的语气。
学习第五自然段(2分钟)
(1)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是对全文的归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植物妈妈传播种子智慧的赞叹之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赞叹的语气。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升(10分钟)
- 让学生说一说,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三种植物,自己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补充一些常见的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如椰子树的种子靠水力传播,石榴的种子靠鸟类传播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 开展“我是小诗人”活动,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以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为题材,创作一首小诗,学生创作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评价,然后推选优秀的作品在全班展示,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家中或小区里的植物,看看能不能发现它们传播种子的秘密,并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五)指导书写(10分钟)
-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法、脚、它、娃、毛、更、知、识。
-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笔画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生字容易写错,哪些生字的笔画需要注意。“脚”字左边的“月”字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去”字中的“土”要写成提土旁;“它”字的弯钩要写工整,不能写成竖弯钩等。
- 教师范写生字,一边写一边强调笔画的顺序和书写的要点,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练习。
- 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生字,每个生字写三遍,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评议,看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课文中为什么把蒲公英的种子比作降落伞?
解答:因为蒲公英的种子上长着许多白色的绒毛,这些绒毛就像降落伞一样,能够帮助种子在空中随风飘飞,这样种子就可以被带到很远的地方,找到适合生长的新环境,这种比喻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种子传播的特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想象。
问题2: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以后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观察植物传播种子的现象呢?
解答:我们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无论是在校园里、公园中还是田野间,都要留意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把观察到的植物名称、传播种子的方式以及观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更多的知识,还可以通过阅读科普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奥秘,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植物或者不清楚它的传播方式时,可以向老师、家长或者专业人士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认知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