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由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旨在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保障学前教育质量,该标准围绕“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基本理念展开,构建了涵盖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的完整框架,以下是核心内容的详细解析:
专业理念与师德:职业基准线
领域 | 关键要求 |
---|---|
职业理解与认识 | 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热爱幼教事业,认同专业性,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
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 | 关爱幼儿身心健康,尊重个体差异,禁止体罚或歧视,创造快乐生活。 |
保育教育态度 | 保教结合,重视环境与游戏价值,支持幼儿探索实践,注重言行示范。 |
个人修养 | 具备“四心”(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情绪稳定,举止文明,终身学习。 |
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
-
幼儿发展知识
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个体差异及特殊需求应对策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需关注幼儿发展中的问题(如分离焦虑)并制定科学干预方案。 -
保育教育知识
熟悉幼儿园教育目标、环境创设、安全应急等实务,掌握观察与记录方法,衔接幼小教育。 -
通识性知识
涵盖自然科学、人文艺术、信息技术等,支持跨领域教学与资源整合。
专业能力:实践核心
-
环境创设与利用
建立安全班级秩序,设计教育环境,提供适宜玩教具,激发幼儿主动活动,通过区域角布置支持社交与认知发展。 -
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
科学安排作息,渗透随机教育,优先保障幼儿安全,处理突发事故。 -
游戏支持与引导
提供多样化游戏材料,鼓励自主选择,促进身体、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
教育活动实施
设计趣味化、生活化活动,观察幼儿表现并动态调整,支持合作与探索。 -
评价与反思
运用多维度评价(如观察、家园合作),改进教学策略,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标准特点与社会意义
-
师德与生命安全并重:强调教师职业道德与幼儿安全保护,体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保教融合:将保育与教育结合,通过一日生活渗透随机教育,强化实践能力。
-
终身学习导向:要求教师持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学前教育改革需求。
-
国际视野与国情结合:借鉴国际经验,兼顾我国学前教育现状,推动高质量发展。
FAQs
问1:幼儿园教师如何平衡“保”与“教”的职责?
答:根据《标准》,教师需将保育融入日常环节(如饮食、卫生),同时挖掘教育契机,在午餐时引导幼儿认识食物营养,在游戏中培养规则意识,实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问2:如何判断教师是否符合专业标准?
答:需综合评估其师德表现(如关爱幼儿、无体罚)、专业知识(如掌握发展规律、安全应急能力)及实践能力(如环境创设、活动设计),幼儿园可通过园本研修、考核评价等方式对标落实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