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安静的成语
安静的成语有很多,它们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安静的状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形容安静的成语:
成语 | 释义 | 出处 |
---|---|---|
万籁俱寂 |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赖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
鸦雀无声 | 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人们默不作声。 | 《痛史》第二回:“此时只觉得静悄悄的万籁俱寂。” |
夜深人静 |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 汉·蔡琰《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不仁兮为不祥?愿得一矢兮射天狼,鸣檄也兮要帝王,为我开兮心彷徨,莫嗟叹兮动悲伤,明灯灭兮暗幽幽,夜耿耿兮谁与游?” |
更阑人静 | 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阑:将尽;人静:没有人的吵杂声,一片寂静,夜已很深,没有人声,一片寂静。 | 宋·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词:“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
悄然无声 | 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卢赞元见厅上没人,各房掩着门,步进内宅,悄无声息地到得十娘房前。” |
寂然无声 | 寂静没有声音。 | 《淮南子·泰族训》:“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高诱注:“闷闷,犹严严也;淳淳,浇薄貌也。” |
针落有声 | 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声音,形容非常寂静,没有声音。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七回:“包兴连忙退出,来到西厢房门口,轻轻用指弹门,里面问道:‘什么人?’外面低声答道:‘是我。’里面并无动静,包兴又弹门,说道:‘快开门罢!’里面答道:‘你等等儿。’不多时,只见门开处,何氏出来,问:‘有什么事情?’包兴便问:‘二老爷在那里?’何氏说:‘在后面书房呢。’” |
沉烽静柝 | 烽火熄灭,柝声寂静,比喻边疆无战事。 | 《资治通鉴·唐纪·贞观四年》:“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胡三省注:“治平既久,守卫之卒怠于守更,遂有沉烽静柝之语。” |
平风静浪 | 风平浪静,多以喻平静无事。 | 宋·杨万里《泊船龟山下》诗:“未到潇湘只数程,顺流三日到湓城,水光山色争牵挽,却被江船苦滞行。” |
安闲自得 |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那白氏心中正自烦恼,况且连歌笑也不能,甚至饮食无味,一日正在房中长吁短叹,忽然韩夫人差个丫鬟来请。” |
鸡犬桑麻 | 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三回:“田里种着菜,篱笆里栽着花,大有鸡犬桑麻光景。”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形容安静的成语有哪些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答:形容人性格安静的成语有“沉静寡言”,指性格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仪静体闲”,形容女子态度文静,体貌素雅;“神闲气定”,指神气悠闲安静等,这些成语都能从不同方面体现出一个人性格中的安静特质。
问题2:如何区分“万籁俱寂”和“鸦雀无声”?
答:“万籁俱寂”强调的是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声音都消失了,形容周围环境极其安静,没有任何声响,侧重于整体环境的安静;而“鸦雀无声”则更侧重于形容人群或特定场所中人的安静,连乌鸦和麻雀这种通常比较吵闹的鸟儿都没有声音了,突出一种人为的、突然的安静状态,比如在特定的场合下人们突然都不出声了可以用“鸦雀无声”来形容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