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捞月亮 空忙一场
捞月亮——空忙一场,这句歇后语源自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它以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道理,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警示徒劳无功行为的经典比喻,以下是对这一歇后语及其背后故事的详细解读:
项目 | 详情 |
---|---|
歇后语 | 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
出处 | 《法苑珠林·愚戆篇·杂痴部》 |
故事 | 一群猴子发现井中月影,误以为月亮掉入井中,于是试图通过接竹竿、倒挂金钩等方式捞取月亮,最终失败。 |
寓意 | 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警示人们不要凭不切实际的幻想行事。 |
近义歇后语 | 猴子捞月亮——一场空、一无所获、徒劳无功、空欢喜一场 |
故事详述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群猴子在森林中嬉戏,突然,一只名叫蓝猴的猴子抬头看到了天空中又圆又亮的月亮,心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它梦想着能够拥有这样一轮明月,于是吹了一声口哨,将其他猴子召集过来,共同商讨如何摘取月亮。
猴子们首先尝试了接竹竿的方法,它们一根接一根地连接竹竿,希望够到月亮,无论竹竿接多长,月亮始终高高在上,触不可及,黄猴发现了井中的月影,误以为月亮掉入了井中,于是兴奋地吹起口哨,再次召集大伙,蓝猴灵机一动,提出了倒挂金钩的捞月方式,猴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倒挂在井边,试图用葫芦瓢捞起月亮,就在它们以为成功在望时,却因为争夺月亮的归属权而发生了争斗,结果葫芦瓢落地,月亮“碎”成一片,原来是一场空欢喜。
寓意解析
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以生动的情节展现了猴子们的无知与贪心,它们被眼前的幻象所迷惑,盲目地追求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最终只能落得个空忙一场的下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前要冷静思考,分析事物的可行性,不要盲目行动,也警示我们要分清幻想与现实,不要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只“捞月亮的猴子”,面对诱惑和不切实际的梦想时,我们往往会失去理智,盲目追求,最终发现自己的努力只是徒劳无功,我们应该学会审视自己的目标和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避免重蹈猴子的覆辙。
猴子捞月亮的故事还提醒我们,团队合作虽然重要,但更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分工,否则,即使大家齐心协力,也可能因为方向错误或内部矛盾而功亏一篑。
FAQs
问1:为什么说猴子捞月亮是空忙一场?
答:因为猴子们试图捞取的是井中的月影,而非真正的月亮,月影只是光线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无法被实际捞取,猴子们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最终只能空忙一场。
问2:这个寓言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前要冷静思考,分析事物的可行性,不要盲目行动,也要分清幻想与现实,不要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团队合作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分工,避免因为方向错误或内部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