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飞蛋打成语
飞蛋打,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两头落空、一无所获的尴尬境地,它源于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阿霞》,原文中提到:“人之无良,舍其旧而新是谋,卒之卵覆鸟亦飞,天之所报亦惨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良心,抛弃旧爱追求新欢,最终会导致鸡飞蛋打,什么都得不到。
成语 | 拼音 | 解释 | 出处 | 示例 |
---|---|---|---|---|
鸡飞蛋打 | jī fēi dàn dǎ | 鸡飞走了,蛋打破了,比喻两头落空,一无所得。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霞》 | 只要他一进关抄了咱们的后路,那就鸡飞蛋打,不可收拾了。 |
在现实生活中,鸡飞蛋打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个人同时追求多个目标,结果因为精力分散,最终一个也没成功;或者在处理事情时,顾此失彼,导致原本可以两全其美的事情变得一塌糊涂,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用“鸡飞蛋打”来形容这种得不偿失的结果。
从语法结构上看,鸡飞蛋打是一个联合式成语,通常用作谓语或宾语,它的近义词有“人财两空”、“两败俱伤”,反义词则有“一箭双雕”、“一举两得”,这些词语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类似的情境,但鸡飞蛋打更强调的是因小失大、顾此失彼的遗憾。
在文学作品中,鸡飞蛋打也经常被用来增强表达效果,在周骥良的《吉鸿昌》中,就有这样一句:“只要他一进关抄了咱们的后路,那就鸡飞蛋打,不可收拾了。”这里通过鸡飞蛋打的形象比喻,生动地展现了局势的紧迫和危机。
除了在文学中的应用,鸡飞蛋打还常常出现在日常对话中,当某人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结果错失良机,旁人可能会感叹:“真是鸡飞蛋打,两头都没顾上。”这样的用法既简洁又富有表现力,能够迅速传达出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
在国际交流中,鸡飞蛋打也有对应的外语翻译,英文中常用“all is lost as the hen has flown away and the eggs in the coop are broke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而日语则用“虻蜂(あぶはち)取(と)らず,元(もと)も子(こ)もなくなる”,这些翻译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准确地传达了原成语的核心含义。
鸡飞蛋打作为一个常用的贬义成语,不仅在汉语中有广泛的应用,还在国际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通过生动的比喻,提醒人们在处理事务时要谨慎周全,避免因小失大,最终落得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