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抬举成语
不识抬举”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bù shí tái jǔ |
释义 | “识”意为认识、理解;“抬举”指赞扬或器重,该成语形容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不理解或轻视他人对自己的器重与优待。 |
出处 | 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和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书中分别有“这贱人不识抬举”和“这和尚好不识抬举”的表述。 |
近义词 | 不识好歹、不受抬举等。 |
反义词 | 感恩戴德等。 |
语法结构 | 动宾式,可作谓语、定语使用。 |
感情色彩 | 具有贬义色彩。 |
成语辨析
- 与“不识好歹”的区别:“不识抬举”侧重于不理解他人对自己的器重、赞扬或给予的优待;“不识好歹”则更广泛地表示不懂得分辨好坏、善恶,不领会别人的好意或意图,语义范围相对更宽泛一些。
例句展示
-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中“不识抬举的东西,怪不得人人都说戏子没一个好缠的,凭你什么好的,入了这一行,都学坏了!”通过这样的表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不满。
- 清代《三侠五义》第七十七回用“你为何不识抬举?”加强对话的谴责语气,生动地体现出说话者对对方不接受好意的愤怒。
- 在现代语境中,如“公司破格提拔,他却辞职,真是不识抬举”,表达了对他人拒绝善意、不理解公司器重的失望之情。
文化内涵
从这个成语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他人的好意、器重和礼遇,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心怀感激并予以珍视。“不识抬举”的行为被视为一种不懂人情世故、不知感恩的表现,反映了社会交往中对于尊重和回应他人善意的重视,它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敏锐地感知他人的好意,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回应,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相关问答FAQs
- 问:“不识抬举”这个成语在使用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 答:由于该成语具有贬义色彩,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或冒犯他人,通常用于指责他人不理解或不珍视自己的好意时,且语气相对较重,所以在表达时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好分寸。
- 问:除了文学作品,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不识抬举”这个成语?
- 答: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别人给予自己帮助、机会或优待,而自己却不懂得珍惜或拒绝的情况时,就可以用“不识抬举”来形容,比如在工作场合,领导给员工提供了晋升的机会,但员工却因为个人原因拒绝,同事可能就会说这个人“不识抬举”,在社交场合中,如果有人对他人的好意邀请或馈赠不以为然,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不满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