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沙漠读后感
是一篇关于《走出沙漠》的读后感:
情节回顾与初印象
刚读完《走出沙漠》,那紧张刺激又充满温情的情节便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不断放映,一群跟随肇教授进行风俗民情考察的人因迷路陷入茫茫沙漠,面临着缺水的绝境,唯一一个看似有水的壶成了众人的希望寄托,而“我”作为保管者,在众人贪婪的目光和激烈的争夺下艰难守护,直到最后发现绿洲,真相揭晓——壶中实则装满了沙子,这一反转令人震撼不已。
人物形象分析
角色 | 特点 | 具体表现 |
---|---|---|
肇教授 | 智慧、无私、有远见 | 临死前将装满沙子的水壶交给“我”,并嘱咐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用假象支撑大家走出沙漠的信念 |
“我” | 坚定、责任感强、善良 | 面对同伴的威胁,始终紧紧抓住水壶带子,跪地恳求大家坚持到黄昏,承诺会分配水分,最终带领大家找到绿洲并揭示真相 |
其他队员 | 起初绝望、贪婪,后醒悟、感激 | 曾多次试图抢夺水壶,但在“我”的劝说下暂时放弃,走出沙漠后得知真相时泣不成声 |
主题探讨
(一)信念的力量
肇教授深知在绝境中,希望和信念是支撑人们活下去的关键,他巧妙地用装满沙子的水壶制造了一个虚假的希望,让队员们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撑,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寄托,就像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心中的信念能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帮助我们克服重重障碍。
(二)无私的爱与牺牲精神
肇教授在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们谋生路,他把仅有的资源留给别人,自己却忍受着干渴的痛苦,这种无私的爱和牺牲精神令人动容,它让我思考,在团队或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必要时甚至要做出一些牺牲,以换取更多人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三)人性的复杂与转变
在沙漠的残酷环境下,队员们最初的表现出对生存的渴望和对资源的争夺,这是人性本能的一面,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在“我”的影响下逐渐恢复了理智和团结,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这表明,人性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而良好的引导和榜样的作用能够促使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写作手法赏析
作者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头通过描写队员们闪着凶光的眼睛和死死盯住水壶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立刻抓住了读者的心弦,设置了悬念,将肇教授的死因和水壶的秘密逐步揭开,使读者始终保持着强烈的阅读兴趣,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我”的视角和其他队员的反应来展现肇教授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个人感悟与启示
这篇小说让我对生命、信念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有时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助,但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心中有希望,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珍惜身边的人,用爱去传递温暖和力量,就像小说中的肇教授一样,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度过难关。
相关问题与解答
《走出沙漠》中肇教授为什么要用装满沙子的水壶来欺骗大家?
解答:肇教授深知在沙漠这种极端环境下,人们很容易因为绝望而失去生存的意志,他用装满沙子的水壶制造了一个虚假的希望,目的是让队员们相信还有水可以支撑他们走出沙漠,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生欲望和信念,使他们能够在困境中坚持下去,最终找到真正的绿洲获得自救的机会,这是一种无奈却充满智慧的做法,体现了他对队员们深深的爱和责任感。
如果当时“我”答应了队员们的要求,把水壶给他们会怎样?
解答:我”当时答应了队员们的要求,把水壶给他们,那么当他们发现壶里没有水时,必然会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这种绝望可能会导致他们放弃继续前进的努力,进而全体被困死在沙漠中,相反,“我”坚决守护水壶的行为,虽然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却为大家保留了一线生机,最终带领大家走出了沙漠,这从侧面证明了坚持和信念的重要性以及肇教授决策的正确性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