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观后感
如何写观后感
观前准备
在观看影视作品、戏剧演出、艺术作品展览等之前,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能让观后感的写作更具深度,比如观看一部电影,可提前知晓其导演风格、主演特点、故事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初衷等,若是参观艺术展览,对艺术家的生平、流派风格有所认识,有助于在观赏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为后续撰写观后感积累素材。
观看过程
(一)全神贯注
观看时需集中精力,沉浸在所观内容之中,留意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画面构图、色彩运用、音乐音效等各个元素,例如观看话剧,要注意演员的台词表达、肢体语言、舞台布景切换;欣赏画作,则关注线条、色彩搭配、光影效果等细节,这些都可能成为观后感中的重要切入点。
(二)记录要点
边看边随手记录下关键情节、印象深刻的片段、自己的瞬间感受与疑问,可以是简短的词语、句子,如“主角此处抉择令人动容”“这段配乐烘托氛围绝妙”等,方便事后回忆与整理思路,防止遗忘重要感触。
观后分析
回顾
开篇简要概括所观对象的主要内容,如电影讲了什么故事,展览呈现了哪些系列作品等,让读者对观感对象有初步认知,但无需详尽复述,避免写成剧情简介。
(二)主题挖掘
思考作品传达的核心主题,是关于人性善恶、爱情忠贞、社会变迁,还是其他深层内涵,例如一部反映职场竞争的电影,主题可能是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职场规则下的人性挣扎等,从情节、人物命运走向等方面剖析主题如何展现。
(三)人物剖析
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形象塑造手法及成长蜕变,以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为例,对比书中与剧中人物差异,探讨演员演绎是否精准传达角色灵魂,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在不同演员诠释下各有千秋,分析其眼神、动作、台词处理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四)艺术特色
- 文学方面:若基于文学作品创作,评价其对原著的改编取舍,文字风格是否贴合原作意境,台词是否精炼且富有感染力,能否推动情节、塑造人物。
- 视觉听觉:对于影视、展览,谈论画面拍摄技巧,如镜头运用(特写、全景、蒙太奇手法)、色彩基调(明亮欢快或暗沉压抑)、灯光布置;声音方面,配乐是否契合情境,音效有无增强代入感,像恐怖片阴森音效营造惊悚氛围。
- 结构布局:考量作品整体结构,开头如何吸睛,中间情节节奏把控(是紧凑跌宕还是舒缓叙事),结尾是否圆满或有回味余地,各部分衔接是否流畅自然。
个人感悟
这是观后感核心部分,结合自身经历、价值观阐述作品引发的思考与触动,比如观看励志体育电影后,联想到自己面对困难时的退缩,从而领悟坚持拼搏的意义;参观环保主题展览,反思日常生活中浪费资源行为,决心践行绿色生活,感悟要真实诚恳,避免空洞说教,用具体事例支撑观点,让读者产生共鸣。
归纳升华
结尾归纳全文,再次强调作品对自己的影响,或提出期望,如希望更多同类佳作涌现,呼吁大家关注相关主题等,提升观后感立意,给读者留下余韵。
问题与解答
问题 1:观后感中如何平衡对内容的客观描述与主观感悟? 解答:在写作时,先以简洁客观的语言所观对象的关键内容,如故事梗概、主要人物、艺术表现形式等,这部分占比约三分之一,为后续感悟做铺垫,主体部分着重抒发主观感受,但要以内容为基础,每一个感悟点都要结合具体情节、人物或艺术细节展开,做到有理有据,使客观与主观有机融合,比例大致三分之二,例如写对电影中主角奋斗历程的感触,先描述主角遭遇的困境与采取的行动,再谈这些如何触动自己对梦想追求的思考。
问题 2:如果对所观作品不太理解,怎么写出有深度的观后感? 解答:首先坦诚自己在理解上的困难,这本身可作为观后感开篇的切入点,引发读者好奇,接着深入分析造成不理解的原因,是作品风格晦涩、文化背景陌生,还是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等,然后围绕困惑点展开探讨,查阅相关资料辅助理解,如观看外国文艺作品不懂其宗教隐喻,便查阅宗教文化知识解读;即便仍有疑惑,也可记录下探索过程中的思考与收获,展现对知识的求索态度,同样能写出有价值、有深度的观后感,体现自我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