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观后感
《功夫》观后感
影片与背景
《功夫》是一部由周星驰执导并主演的动作喜剧电影,于2004年上映,影片背景设定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社会动荡,黑帮横行,故事围绕着小混混阿星展开,他一心想要加入斧头帮出人头地,却意外卷入了猪笼城寨的纷争,最终在一系列奇遇中领悟了功夫的真谛,实现了自我救赎。
人物分析
(一)阿星
阿星是一个自小受尽欺辱的街头混混,他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但又渴望出人头地,他假冒斧头帮成员试图在猪笼城寨敲诈,却引来了真正的斧头帮,导致自己和城寨居民陷入危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阿星逐渐觉醒,他学会了勇敢、坚强,最终成为了一代武术家。
(二)包租公与包租婆
包租公和包租婆是一对隐居在猪笼城寨的夫妻,包租公表面上是一个“妻管严”,整日游手好闲,动辄被老婆暴打,但实际上是一位太极拳高手,包租婆则性格泼辣、直爽,她的狮吼功威力惊人,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了城寨居民,也成为了阿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三)火云邪神
火云邪神是杀手排行榜上第一的高手,他其貌不扬,但武功深不可测,他被阿星从精神病院救出后,与包租公、包租婆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阿星在与火云邪神的对决中悟透了如来神掌,将其打败。
主题探讨
(一)功夫的真谛
影片中,阿星一开始认为功夫就是打架、斗殴,是为了出人头地而学习的技能,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后,他逐渐明白,功夫不仅仅是外在的招式和技巧,更是一种内在的心态和精神,真正的功夫高手,不仅要有高超的武艺,更要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阿星在面对火云邪神时,正是凭借着这种心态,才能够悟透如来神掌,将其打败。
(二)人性的善恶
影片中,阿星从一个自私、懦弱的小混混,成长为一个勇敢、善良的武术家,这个过程体现了人性的善恶转变,一开始,阿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欺骗他人,甚至伤害他人,在经历了猪笼城寨居民的苦难和包租公、包租婆的教诲后,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选择了站在正义的一方,用自己的功夫保护了城寨居民。
(三)梦想与现实
阿星一直梦想着能够成为黑道响叮当的人物,加入斧头帮出人头地,现实却是他只是一个自小受尽欺辱的街头混混,没有门路,也没有实力,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后,阿星终于明白,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梦想,不再盲目追求外在的名利和地位,而是注重内心的成长和提升。
影片亮点
(一)精彩的武打场面
影片中的武打场面设计得十分精彩,既有传统的中国武术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的动作特效,包租公的太极拳、包租婆的狮吼功、火云邪神的蛤蟆功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阿星与火云邪神的终极对决,更是将影片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周星驰的电影一直以来都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著称,《功夫》也不例外,影片中充满了各种搞笑的对白和情节,让观众在欣赏精彩武打场面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阿星在冒充斧头帮成员时的滑稽表现、包租公与包租婆之间的斗嘴等,都让人忍俊不禁。
(三)深刻的主题内涵
虽然影片以喜剧的形式呈现,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内涵,通过对阿星成长历程的描绘,影片探讨了功夫的真谛、人性的善恶以及梦想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这些主题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个人感悟
观看《功夫》这部电影,让我深受启发,我明白了功夫不仅仅是外在的招式和技巧,更是一种内在的心态和精神,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提升,保持一颗善良、勇敢的心,影片中阿星的成长历程也让我认识到,人性的善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机会,只要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反思和改正,就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电影也让我意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也要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名利和地位,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感受。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阿星最终能够打败火云邪神的关键是什么?
解答:阿星最终能够打败火云邪神的关键在于他领悟了如来神掌的真谛,在与火云邪神的对决中,阿星被火云邪神的蛤蟆功顶上了高空,就在他以为自己要死的时候,他突然悟透了如来神掌,他放下了所有的杂念和欲望,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火云邪神,正是这种心态的转变,让他能够发挥出如来神掌的真正威力,最终将火云邪神打败。
问题2:影片中包租公和包租婆为什么要隐居在猪笼城寨?
解答:包租公和包租婆隐居在猪笼城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儿子死于擂台之上,他们深感自责和愧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因为他们的过错才去世的,为了逃避现实的痛苦和自责,他们选择隐居在猪笼城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可以过着平淡的生活,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刺激,他们也可以通过帮助城寨居民来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