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防灾观后感
引言 观看完有关防震防灾的影片或资料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地震,这一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时刻提醒着我们生命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渺小,但同时,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类并非束手无策,通过有效的防震防灾措施,能够极大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守护生命与家园。
知识收获
(一)地震原理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通常由板块间的相互挤压、碰撞等运动引发,地球的岩石圈分为若干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当它们之间的边界区域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断裂、错动,从而产生地震波,向四周传播,引发地面震动,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二)地震预警
现代科技为地震预警提供了一定可能,通过在地震多发区密集布设地震监测仪器,能够实时捕捉到地震发生初期的微弱信号,这些监测数据会迅速传输至预警中心,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在破坏性地震波尚未抵达之前,向周边地区发出警报,虽然预警时间可能仅有短短几十秒,但这宝贵的时间足以让人们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如停止高速列车运行、关闭重要工业设备、组织人员疏散等,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应急避险措施
- 室内: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内,应迅速躲在坚固家具的旁边或下方,如桌子、床等,这些家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掉落的物体,为人们提供相对安全的空间,要远离窗户、玻璃门、吊灯等可能破碎或坠落的物品,用柔软的物品,如枕头、坐垫等保护好头部和颈部,避免被砸伤。
- 室外:在室外时,要远离高楼大厦、广告牌、电线杆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和设施,尽快到开阔的广场、操场等地躲避,若在山区,还需警惕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要向地势较高、地质相对稳定的地方转移。
意识转变
以往,对地震的了解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和新闻报道的层面,总感觉灾难离自己很遥远,通过这次深入学习,意识到地震可能就在不经意间降临,每一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震风险,这种认知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防震防灾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不再将其视为无关紧要的事情,也认识到防震防灾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具备足够的防灾意识和能力,整个社会在面对地震时才能有条不紊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影响。
行动思考
(一)家庭防震准备
- 物资储备:家中应储备一定量的生活必需品,如饮用水(每人至少 3 升/天,储备 3 5 天的量)、食品(不易变质的压缩饼干、罐头等)、常用药品(感冒药、退烧药、消炎药、绷带、创可贴等)、手电筒、充电宝、哨子等,这些物资应放置在易于取用的位置,并定期检查和更新,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
- 家具摆放:合理调整家具的摆放位置,将高大的柜子、书架等固定在墙上,防止地震时倾倒伤人,较重的物体应放置在较低的位置,保持室内通道畅通,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疏散。
(二)社区与学校参与
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防震防灾演练和培训活动,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防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能带动身边的邻居共同关注防灾工作,在学校中,要配合学校开展的防震教育活动,向同学们宣传防震知识,协助老师组织演练,提高整个校园的防震意识和应对能力,还可以向社区和学校提出关于完善防震设施建设的建议,如增设应急避难场所的指示标志、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
问题与解答
问题 1:地震发生时,在高层建筑中如何正确逃生? 解答:在高层建筑中,地震发生时不要盲目乘坐电梯逃生,因为电梯可能在地震中出现故障,导致被困,首先应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下方进行避险,待震动稍缓后,如果需要疏散,应按照疏散指示标志,通过楼梯有序撤离到室外安全地带,切记不要拥挤推搡,防止在楼梯间发生踩踏事故。
问题 2:除了文中提到的室内外避险措施,还有哪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解答:在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通过安全通道疏散,避免靠近玻璃橱窗和货架,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如地铁、公交车等,要抓住扶手,保持稳定,避免摔倒受伤,如果在海上遇到地震,要尽快靠岸,远离海边,防止海啸袭击,在野外遇到地震,要避免在山崖下、河边等危险地带停留,防止遭遇山体滑坡、泥石流和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