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如“蚂蚱”“樱桃”“倭瓜”等具有乡土气息的词汇。
- 学习作者围绕祖父的园子展开描写的写作方法,包括对园子的景物描写和在园子里发生的趣事叙述的顺序与技巧。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园子给作者带来的快乐与自由,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
-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文中的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作者对祖父的园子的深厚情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与分析文本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园子中度过的美好童年时光,感受亲情的温暖以及大自然带给人的自由与欢乐,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深入研读课文,感受祖父的园子的生机勃勃以及作者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通过对文中描写园子景色和作者活动的语句分析,如“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复又回来,看到瓜藤还是那样自在地爬着”等,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
-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园子对自己的意义,像作者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菜、铲地等行为以及祖父的态度,从中领悟祖孙间的深情。
-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这种情感与园子之间的深刻联系,文中看似简单的园子生活描述背后,蕴含着作者对自由精神世界的追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理解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通过园子所寄托的情感。
-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的手法,并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作者在描写园子时,调动了视觉(如各种颜色的花朵)、听觉(如虫鸣鸟叫)、触觉(如泥土的柔软)等多种感官,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描写手法的生动性,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尝试运用,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介绍萧红所处的民国时期社会环境,以及她坎坷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这些因素对她创作的影响。
- 朗读法:安排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如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等,增强朗读效果。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针对文中的重点问题,如“祖父的园子为什么让作者如此难忘”“作者在园子里的行为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等,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教师在小组讨论中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祖父的园子的情境,展示园子中各种植物、动物的图片,播放乡村田园的视频,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直观地感受园子的美丽与生机,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 播放一段充满田园风光的视频,视频中有美丽的花园、茂密的树林、欢快的小鸟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乡村氛围。
- 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视频美不美?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田园景象,我们要走进一位作家的童年回忆,那里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祖父的园子。(板书:祖父的园子)”
(二)背景介绍(3 分钟)
- 简要介绍作者萧红。
- 萧红(1911 1942),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自幼生长在东北平原的一个地主家庭,但童年生活并不幸福,母亲早逝,父亲冷酷,只有祖父给予她无尽的关爱。
- 萧红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她的作品大多以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家乡为素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充满了对人性美好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 介绍《祖父的园子》的创作背景。
- 这篇文章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创作于 1940 年,当时萧红已经历经了战争的磨难、家庭的破碎等诸多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她回忆起童年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的美好时光,写下了这篇充满温情与怀念的文章,借园子表达自己对自由、温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 这篇文章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创作于 1940 年,当时萧红已经历经了战争的磨难、家庭的破碎等诸多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她回忆起童年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的美好时光,写下了这篇充满温情与怀念的文章,借园子表达自己对自由、温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 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如“蚂蚱、樱桃、蚌壳、倭瓜、锄头、割掉、圆滚滚、明晃晃”等,先让学生个别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字义。“蚂蚱”的“蚱”是翘舌音,要注意读准;“倭瓜”的“倭”表示矮小的意思,与“委”字区别开来;“明晃晃”的“晃”在这里读一声,是形容光亮闪烁的样子。
-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子的?
- 作者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情?
- 园子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学生默读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答案,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归纳,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自由的地方,作者在园子里快乐地玩耍、劳动,园子给她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品味赏析(20 分钟)
感受园子的生机与美丽(8 分钟)
- 指名学生朗读描写园子景色的段落,如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
- 教师提问:“从这些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园子?”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植物、动物的描写,文中描写了“蜜蜂嗡嗡地飞着”“蝴蝶有白的、黄的、红的等颜色”“蜻蜓在阳光下飞舞”等,这些描写展现了园子里动物的活泼多样;还有“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里,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它先冒烟”等语句,生动地描绘了园子里植物的生机勃勃。
- 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园子景色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蜻蜓飞得那么快,有时能飞到篱笆根上,我和蜻蜓都怀疑地方太小,施展不开身手”,将蜻蜓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想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 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文中描写相符的田园风光图片,如五颜六色的花朵、飞舞的蝴蝶、高大的榆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园子的美丽与生机,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12 分钟)
- 学生默读课文中作者在园子里活动的段落,如第三至十二自然段。
- 小组讨论:作者在园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活动,如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捉蜻蜓、追蚂蚱、采倭瓜花等,从作者的行为可以看出她在这些活动中是非常自由快乐的,没有拘束,作者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水扬在天上喊下雨,祖父也没有责怪她,这种宽容让作者更加无拘无束。
- 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如“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复又回来,看到瓜藤还是那样自在地爬着”“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等,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作者的快乐与自由。
-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感到这么自由快乐?”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和背景进行分析,园子本身的自然环境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祖父的慈爱和包容让作者在这里能够随心所欲地玩耍和探索,没有受到封建礼教和家庭规矩的过多束缚。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0 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祖父的园子对于作者来说,仅仅是一个玩耍的地方吗?”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园子的象征意义,祖父的园子是作者童年的乐园,是她心灵的避风港,她感受到了自由、温暖和爱,园子里的一切事物都与她的快乐童年紧密相连,园子也象征着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园子是她心中的一片净土。
- 让学生再次朗读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一切都是自由的,花开了,花愿意开就开,花不愿意开就不开”,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园子里花草的自由生长,更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 教师归纳:“祖父的园子承载着作者美好的童年回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由和爱的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园子’,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快乐,希望同学们也能珍惜自己身边的美好。”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 我们学习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了解了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自由的地方。
- 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心情,以及祖父的慈爱与包容。
- 我们还深入探究了园子对于作者的象征意义,体会到了作者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 强调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 主题思想:通过对祖父的园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温暖、美好生活的向往。
- 写作特色:作者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富有童趣的语言,将祖父的园子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七)布置作业(2 分钟)
-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某个难忘地方的作文,要求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 园子特点:生机勃勃、自由自在
- 作者活动:栽花、拔草、种菜、嬉戏等
- 情感表达:对童年的怀念、对自由的向往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文中祖父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他对作者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答:祖父的形象特点是慈爱、宽容和耐心,他总是笑眯眯地看着作者在园子里胡闹,即使作者做错了事,如把谷穗当野草割掉,他也不生气,还耐心地给作者讲解,祖父的这种态度为作者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让作者在园子里能够无拘无束地玩耍和探索,这对作者的性格形成和心灵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祖父的爱让作者感受到了温暖和安全,使她的童年充满了快乐,也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
问题 2:作者在园子里的自由生活与当时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答:作者生活在民国时期的东北,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祖父的园子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与外界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园子里,作者暂时摆脱了社会的压抑和家庭的束缚,能够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成长,园子里的自由生活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反抗和逃避,也是她内心深处对自由、平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自由的生活经历成为了作者创作的重要源泉,让她在作品中表达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