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认识“毡、犊”等9个生字,会写“仪、眺”等14个字,掌握“端庄、仪态、极目远眺”等词语。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牧场的风光美。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想象、小组合作等方式,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 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结合文字描述,理解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特点。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文化和宁静和谐的田园风情,体会作者对荷兰牧场之国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与欣赏。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兰牧场的独特风光和人文特色。
-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如对牛、马、羊等动物的描写。
- 教学难点
- 体会文中描绘的意境,感受荷兰牧场的宁静、祥和之美,并能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 理解荷兰为什么被称为“牧场之国”,深入领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 展示荷兰风光图片(风车、郁金香田、运河等),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引导学生回答荷兰。
- 接着提问:“那你们了解荷兰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兰,去认识一个独特的荷兰——牧场之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重点强调“毡、犊、膘、模、圈、骏、骋、垠、畜”等字的读音。
-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荷兰是牧场之国,主要描绘了哪些画面?
-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归纳:文中描绘了牛群吃草图、骏马飞驰图、绵羊悠闲图、家畜安眠图、夜晚宁静图等画面。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0分钟)
- 学习第一自然段
-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这一段交代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引出下文。
- 引导学生关注“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等词句,体会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 学习第二自然段(牛群吃草图)
- 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是怎样描写牛群的?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做上记号,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 学生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牛的神态、动作、颜色的细致描写,如“专注地吃草”“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丝绒般的柔软”“极目远眺”“全是白色的”“仿佛成群的麻雀”“黑色的小点”等词句,感受牛群的安详、从容。
- 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学习成果,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牛群的悠闲自在。
- 提问:从这些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荷兰牧场的宁静与和谐,以及作者对牛的喜爱之情。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牛群的悠闲和草原的宁静。
- 学习第三自然段(骏马飞驰图)
-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骏马的?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成群地”“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等词句,体会骏马的矫健、奔放和自由自在。
- 让学生想象骏马飞驰的画面,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骏马的豪迈与草原的辽阔。
- 引导学生比较第二、三自然段描写牛和马的不同方式,体会作者根据动物的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手法。
- 学习第四自然段(绵羊悠闲图)
- 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悠然自得”“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等词句,感受绵羊的悠闲自在和生活的惬意。
- 让学生模仿绵羊的动作和神态,体会它们的悠闲,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 提问: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荷兰牧场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牧场的宁静与和谐,以及动物们在这里生活的幸福。
- 学习第五自然段(家畜安眠图)
-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家畜的安眠?
-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这一段描写了家畜在草原上安眠的场景,包括猪群、小鸡、山羊等,它们都安静地入睡,衬托出牧场的宁静祥和,也体现了荷兰作为一个牧场之国,动物们生活得无忧无虑。
- 引导学生关注“赞许”“沉睡”“无声”“舒适”“安稳”“平静”等词句,体会夜晚牧场的寂静和动物们的满足。
- 指导学生用轻柔的语气朗读这一段,读出夜晚的宁静。
- 学习第六自然段
- 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一段是对全文的归纳,再次强调荷兰是牧场之国,表达了作者对荷兰牧场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归纳全文,拓展延伸(8分钟)
- 归纳全文
-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荷兰为什么被称为“牧场之国”?
-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荷兰拥有广阔的草原,牛羊成群,马匹奔腾,家畜安居乐业,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牧场,荷兰人民热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也使得荷兰充满了浓郁的牧场风情,荷兰被称为“牧场之国”。
-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荷兰牧场之国的印象和感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兰牧场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拓展延伸
- 展示荷兰其他特色图片或视频(如荷兰的奶酪制作、木鞋文化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荷兰的文化特色。
- 提问:如果你有机会去荷兰旅游,你最想做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向往和探索欲望。
(五)布置作业(5分钟)
- 书面作业
-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每个词语抄写3遍。
- 仿照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的活动场景,注意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字数不少于200字。
- 实践作业
- 收集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文字介绍、视频等),制作一份手抄报,主题为“走进荷兰”。
-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观看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关于荷兰的部分,深入了解荷兰的历史和文化。
板书设计
段落 | ||
---|---|---|
第一自然段 |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 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 |
第二自然段 | 牛群吃草图 | 专注、安详、极目远眺、白色、黑色小点 |
第三自然段 | 骏马飞驰图 | 成群、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飞扬、辽阔无垠 |
第四自然段 | 绵羊悠闲图 | 悠然自得、欣赏、天堂般绿色草原 |
第五自然段 | 家畜安眠图 | 赞许、沉睡、无声、舒适、安稳、平静 |
第六自然段 | 归纳全文 | 牧场之国、喜爱与赞美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荷兰牧场的风光?请举例说明。 解答:课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荷兰牧场的风光,其中最常见的是拟人和比喻,在描写牛群时,“牛犊还未长大,却有了端庄的仪态”,这里将牛犊拟人化,赋予它“端庄的仪态”,生动地表现出牛犊的可爱与憨厚;在描写草原时,“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把草原比作丝绒,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碧绿、柔软和广阔,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荷兰牧场的美丽和独特魅力。
问题2:荷兰被称为“牧场之国”,除了文中提到的这些表现外,你还知道哪些原因? 解答:除了文中提到的广阔草原、成群的牛羊马匹、家畜的安居乐业以及人们与动物和谐相处等原因外,荷兰被称为“牧场之国”还有以下一些原因:
- 发达的畜牧业:荷兰拥有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完善的畜牧产业体系,从饲料种植、牲畜养殖到乳制品加工等环节都非常成熟,荷兰的奶牛养殖业世界闻名,其生产的奶酪、黄油等乳制品畅销全球。
- 悠久的畜牧传统:荷兰有着悠久的畜牧历史,人们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传统使得畜牧业在荷兰的经济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 适宜的自然环境:荷兰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多雨,非常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也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