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和心情变化。
- 能够仿照“又( )又( )”的句式说话。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识字、阅读的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做事情要明确目标,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识字写字教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猴子的心情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教学难点
理解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原因,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讲解生字的读音、字形、字义,以及课文的重点内容和写作手法等。
-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 朗读法: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分钟)
- 播放一段小猴子的视频或展示小猴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谁呀?小猴子可爱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小猴子的课文——《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句子的停顿,同时思考:小猴子下山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纠正字音和朗读错误,读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和做的事情,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路线图,如:玉米地——桃树——西瓜地——树林。
(三)学习生字(10分钟)
- 出示生字卡片,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 带拼音认读:让学生先自己认读生字,然后开火车认读,检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 去拼音认读:去掉生字卡片上的拼音,让学生再次认读,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 打乱顺序认读:将生字卡片打乱顺序,随机抽取生字让学生认读,检验学生的认字效果。
- 分析生字的字形和结构。
- 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说一说哪些生字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或者其他结构。
- 教师重点讲解几个难记的生字,如“掰”字,可以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讲解:“掰玉米就是用手把玉米掰下来,所以左边是‘手’,右边是‘分’,表示分开的意思。”
- 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如“扛”字,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江”字加一个提手旁就是“扛”;“常”字,可以看作是“巾”字上面加一个“尚”字等。
- 指导书写生字。
-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书写生字,边写边强调笔画的顺序、位置和书写规范。“块”字,左边是“土”字旁,要注意最后一横变成提;“非”字,左右两边要对称,竖要直,三横要均匀等。
- 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生字,每个生字写三遍,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书写错误。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
- 学习第一自然段。
-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理解小猴子下山的原因是因为“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了一块玉米地里”。
- 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小猴子在玉米地里看到了什么?它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用“又( )又( )”的句式描述玉米的样子,如“又大又多”“又粗又长”等,同时体会小猴子看到玉米时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气朗读这一段。
- 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先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小猴子在桃树、西瓜地和树林里分别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心情怎样?并找出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和心情的词语,如“扔”“摘”“捧”“抱”“蹦蹦跳跳”等,体会小猴子的心情变化。
- 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进行归纳和补充,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小猴子为什么会不断地扔掉原来的东西,去摘新的东西,如“小猴子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让学生明白小猴子是三心二意,见一个爱一个,通过朗读表现出小猴子这种急切、兴奋的心情。
- 对比小猴子在不同地点的行为和心情,让学生说一说小猴子每次做事时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猴子都是先看到东西,然后喜欢得不得了,最后就扔掉原来的东西去做另一件事,从而引出“三心二意”这个词语,让学生初步理解其含义。
- 学习第五自然段。
- 齐读第五自然段,提问:“小猴子最后带着什么回家了?”让学生说一说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心二意”的后果,即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
- 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小猴子回到家后,它会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妈妈又会对它说什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五)归纳全文,拓展延伸(5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从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教师进行归纳和归纳,强调做事情要明确目标,有始有终,不能像小猴子一样三心二意,否则将一事无成。
- 拓展延伸。
- 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做事三心二意的例子,说一说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故事道理的理解。
- 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把《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且和他们一起讨论一下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做事有始有终。
(六)布置作业(2分钟)
- 把课文背诵给家长听,并让家长在课文题目旁边签字。
-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生字的书写、组词、造句,以及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等。
板书设计
地点 | 看见的东西 | 动作 | 心情 |
---|---|---|---|
玉米地 | 玉米 | 掰、扛 | 高兴 |
桃树 | 桃子 | 扔、摘 | 欢喜 |
西瓜地 | 西瓜 | 扔、摘 | 兴奋 |
树林 | 兔子 | 扔、追 | 着急 |
回家 | 空着手 | 懊恼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心二意”这个词语的含义?
解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三心二意”的含义,在讲解课文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猴子的行为,如它在玉米地掰了玉米后,看到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到西瓜又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到兔子又扔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空着手回家,引导学生发现小猴子在做这些事情时,没有坚持做一件事情,而是不断地被新的事物吸引,这就是“三心二意”的表现,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比如在做作业的时候,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看课外书,没有专心完成作业,这就是“三心二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抽象的词语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问题2:如何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更好地体会小猴子的心情变化?
解答:为了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更好地体会小猴子的心情变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朗读指导前,先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小猴子在不同地点的心情,在玉米地时,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心情是高兴的;在桃树前,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情更加欢喜;在西瓜地,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兴奋不已;在树林里,看到蹦蹦跳跳的兔子,着急地去追,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现小猴子的心情变化,让学生模仿,读描写小猴子高兴的段落时,语气可以轻快、上扬;读描写小猴子着急的段落时,语速可以加快,语调升高,让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倾听、评价,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体会小猴子的心情变化,提高朗读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