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教案,如何突破重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本质?
,它不仅是学生理解数概念的重要阶段,也是后续学习分数运算、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本教案旨在通过直观操作、生活实例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进行分数的化简和通分。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经历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在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
- 难点:理解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
- 教具:圆形纸片、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多媒体课件。
-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
生活实例引入
教师出示图片:一个披萨被平均切成4块,小明吃了1块,提问:“小明吃了这个披萨的多少?”引导学生说出“1/4”。
追问:“1/4表示什么意思?”(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初步感知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回顾旧知
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见过的分数(如1/2、3/5等),并说说每个分数的含义,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与性质。
(二)探究新知,理解分数的意义
-
操作活动:创造分数
(1)活动要求:学生用手中长方形纸折一折,涂色表示出1/4,并上台展示不同的折法。
(2)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但涂色部分都能用1/4表示?(因为都是把纸平均分成4份,取1份)
(3)教师总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叫“分母”,表示取的份数叫“分子”。 -
拓展概念:理解“单位1”
(1)出示一组图片:- 一堆苹果平均分成5份,2份是2/5;
- 一班学生40人,其中女生占3/5;
- 一条线段平均分成8份,3份是3/8。
(2)提问:这里的“1”分别指什么?(一个物体、一个整体、一条线段)
(3)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从“具体物体”过渡到“抽象单位1”,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
动手操作:比较分数大小
(1)活动要求:学生用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3/4和6/8,并涂色比较大小。
(2)猜想:3/4和6/8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相等吗?
(3)验证:将两张纸重叠,发现涂色部分完全重合,说明3/4=6/8。 -
观察规律,总结性质
(1)引导学生观察3/4和6/8的分子和分母变化:- 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到6/8;
- 6/8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3/4。
(2)小组讨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怎样变化时,分数的大小不变?
(3)教师总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4)对比“商不变性质”,沟通知识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观察、归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四)巩固练习,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
基础练习
(1)填空:- 3/5 = ( )/10 (分子分母同时乘2)
- 12/18 = 2/ ( )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6)
(2)判断: - 5/8 = 15/24 ( )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5,分数变大。( )
-
拓展应用
(1)把2/3和4/9化成分母是1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比较3/4和9/16的大小,说一说用了什么性质。
(五)课堂小结,梳理知识脉络
- 学生谈收获: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教师梳理:分数的意义(单位1、平均分、分子分母);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同数”“0除外”)。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
1. 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 单位“1”:一个物体、一个整体、计量单位。
- 分子:取的份数;分母:平均分的份数。
2. 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3/4 = 6/8 = 9/12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的抽象概念?
解答:教学中应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导,首先通过一个物体(如一张纸、一个苹果)建立初步认识,再过渡到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如一堆苹果、一班学生),最后用线段等几何图形表示,通过大量实例对比,让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任何可等分的事物,从而突破抽象难点。
问题2:学生在应用分数基本性质时,容易忽略“0除外”的条件,如何强化这一要点?
解答:可通过反例验证,例如提问:“如果分子分母同时乘0,分数会怎样?”(分母为0无意义);“如果除以0呢?”(除数不能为0),结合生活实例(如分蛋糕,不能分成0份),让学生深刻理解“0除外”的必要性,避免机械记忆。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