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如何突破分数与除法的本质联系?
北师大版分数与除法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分数与除法互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与除法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与除法的互化,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经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探究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与除法互化的方法。
- 难点:理解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本质,理解“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小棒、练习本、铅笔等。
- 准备一些除法算式和分数卡片,用于课堂互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问题: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块?
- 引导思考: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3÷4),提问:3÷4的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 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与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
分月饼——理解分数与除法的意义
- 操作要求:学生拿出圆形纸片,模拟“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的过程,用阴影表示每个小朋友分得的月饼块数。
- 汇报交流:学生展示操作结果,得出每个小朋友分得3/4块,教师追问:3÷4的结果为什么是3/4?引导学生理解:3÷4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4,即3÷4=3/4。
- 总结关系: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
分小棒——深化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 变式练习:把7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列式(7÷3),并用分数表示结果(7/3米)。
- 小组讨论: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分子、分母分别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 归纳总结: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强调: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为0。
(三)实例讲解,掌握方法
- 分数化成除法:举例:4/5=4÷5;7/6=7÷6,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分数的分子作被除数,分母作除数,分数线变除号。
- 除法化成分数:举例:12÷7=12/7;m÷n=m/n(n≠0),强调:除法化成分数时,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
- 特殊情况:举例:5÷1=5/1=5;0÷9=0/9=0,引导学生理解:当被除数是0时,分数值为0;当除数是1时,分数值等于分子。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 基础练习:
- 把下列除法化成分数:18÷5=( );13÷7=( )。
- 把下列分数化成除法:11/20=( )÷( );a/b=( )÷( )(b≠0)。
- 提高练习:
- 一份稿件,小明打了30分钟,完成了总稿件的2/5,他平均每分钟完成稿件的几分之几?
- 填空:3÷( )=3/8;( )÷7=5/7。
- 拓展练习:
- 判断:1÷a=1/a(a≠0)。( )
- 思考: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五)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 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互化方法等。
- 教师补充:强调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醒学生注意除数和分母不能为0。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关系: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0)
↓ ↓
分子 分母
互化:
分数→除法:分子作被除数,分母作除数,分数线变除号。
除法→分数: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除号变分数线。
注意:除数和分母不能为0。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建构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部分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区别”理解不够透彻,后续教学中需加强对比练习,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解答: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用小棒或圆形纸片模拟“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际分一分,发现每个小朋友分得3/4块,从而直观理解3÷4=3/4,即被除数3是分子,除数4是分母,可以通过对比分数的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和除法的意义(表示平均分),引导学生发现两者本质都是“平均分”,从而建立联系。
问题2:学生在分数与除法互化中容易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
解答:学生容易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不透彻,混淆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二是忽略了“除数和分母不能为0”的限制,为了避免错误,教学中应注重算理的讲解,通过大量实例对比(如4÷5=4/5,而非5/4),强化学生对分子、分母与被除数、除数对应关系的记忆,设计专项练习,如“判断下列互化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帮助学生巩固易错点,要求学生在互化后检查除数或分母是否为0,培养严谨的数学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