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小数互化导入,为何先学分数化小数?
,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数概念的多样性,更为后续的混合运算、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以下将从生活情境、问题驱动、直观演示和旧知链接四个维度,详细设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导入过程。
从生活情境出发,感知数的表达多样性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蕴含着分数和小数的身影,导入时,教师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分数和小数是两种不同的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可以表示同一量,教师可以展示超市价签:一支铅笔的价格标着“1.5元”,一瓶牛奶标着“2.75元”,一个面包标着“3元”,接着提问:“同学们,这些价格是用什么数来表示的?”学生很容易回答“小数”,教师继续追问:“如果老师把1.5元换成‘一元五角’,用分数表示‘五角’是多少钱,大家能想到吗?”引导学生思考“五角”是“一元”的十分之五,即1.5元=1元+5/10元=1又5/10元,从而初步感知“小数点后第一位表示十分之几”。
再比如,测量情境:用米尺测量黑板长度,发现黑板长2米30厘米,教师提问:“30厘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么表示?”学生学过长度单位换算,知道30厘米=0.3米,同时也能联想到“30厘米是1米的十分之三”,即0.3米=3/10米,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同一个量既可以用小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正是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基础。
通过问题驱动,引发认知冲突
在生活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教师出示两个数:1/2和0.5,提问:“这两个数相等吗?你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生活经验(如“半个苹果”既可以说成“1/2个”,也可以说成“0.5个”)认为它们相等;有的学生可能会通过画图验证(如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涂色部分既可以用分数1/2表示,也可以用小数0.5表示),教师进一步追问:“那3/4和0.75呢?1/4和0.25呢?这些分数和小数之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比大小”的游戏:给出几组数,如1/2和0.4、3/5和0.6、2/8和0.25,让学生尝试比较大小,学生可能会发现,直接比较分数和小数不太方便,如果能将它们变成相同的形式,比较起来会更简单,教师顺势提出:“如果我们能把分数变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变成分数,是不是就能轻松比较它们的大小了?”这样的问题设计,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从而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借助直观演示,建立数形联系
小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密切相关,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具(如正方形纸、数轴)进行演示,建立数形结合的表象。
用正方形纸表示分数和小数
教师拿出一张大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提问:“涂色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3/10)再引导学生观察:“如果把这张正方形纸看作‘1’,每一份是0.1,3份就是几个0.1?”(3个0.1)从而得出“3/10=0.3”,将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25份,提问:“涂色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25/100)“每一份是0.01,25份就是几个0.01?”(25个0.01)得出“25/100=0.25”,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能直观看到:分母是10的分数,小数点后面有1位;分母是100的分数,小数点后面有2位;分母是1000的分数,小数点后面有3位……
用数轴表示分数和小数
教师画一条数轴,标出0、1、2,然后将0到1之间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的长度是0.1,对应的分数是1/10、2/10、3/10……同样,将0到1之间的线段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的长度是0.01,对应的分数是1/100、2/100、3/100……通过数轴的直观展示,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分数和小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是重合的,进一步验证了分数和小数可以表示同一个数。
链接旧知经验,搭建认知桥梁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非孤立的知识点,它与学生已有的分数意义、小数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旧知紧密相关,导入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激活这些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
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提问:“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1/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3/10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3份。
复习小数的意义
教师提问:“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小数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写法,小数点第一位是十分位,表示十分之几;第二位是百分位,表示百分之几……”,0.3表示3个0.1,即3/10;0.25表示25个0.01,即25/100。
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出示分数1/2、2/4、5/10,提问:“这些分数相等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1/2=2/4=5/10,而5/10=0.5,所以1/2=0.5,通过这样的复习,学生能理解:有些分数(如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直接化成小数,而有些分数(如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需要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先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成小数。
总结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导入,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了解了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必要性和方法,教师可以总结导入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分数和小数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可以表示同一个数,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有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些分数却不能?
解答: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取决于它的分母,当分数的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时(即分母是10、100、1000……的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1/2(分母2=2)、1/4(分母4=2×2)、1/5(分母5)、1/8(分母8=2×2×2)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1/3(分母3)、1/6(分母6=2×3)、1/7(分母7)的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所以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只能化成无限循环小数。
问题2:把小数化成分数时,为什么小数点后有几位,分母就是几个10相乘?
解答:这是因为小数的定义决定的,小数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小数点后有一位,表示十分之几,分母就是10(如0.3=3/10);小数点后有两位,表示百分之几,分母就是100(如0.25=25/100);小数点后有三位,表示千分之几,分母就是1000(如0.125=125/1000),把小数化成分数时,可以直接去掉小数点,将小数部分作为分子,分母则是10、100、1000……(小数点有几位,分母就有几个0),然后再化简分数(如25/100=1/4)。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