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97%:“十四五” 特殊教育发展成果及举措
2025 年 7 月 22 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披露,“十四五” 时期我国残疾人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入学监测系统和 “一人一案” 安置,实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97% 的目标。
一、97% 入学率目标的达成与政策背景
这一成果源于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长期重视。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十四五” 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2025 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需达 97%,并初步建立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
二、实现目标的关键保障措施
为实现目标,国家采取了多项关键措施:
(一)学位资源扩充: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在 30 万人口以上县 “县县有特校” 基础上,推动 20 万人口以上县办好标准特校、20 万人口以下县设特教班,实现特教学校(班)县县全覆盖;同时建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校,推进孤独症儿童特校建设,拓展教育覆盖范围。
(二)教育安置模式:确保 “应入尽入”
坚持 “全覆盖、零拒绝”,构建 “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 的体系。建立送教上门动态评估机制,2025 年将送教比例控制在适龄残疾学生总数的 10% 以内。
(三)配套保障:助力残疾儿童成长
实施 “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服务近 10 万名学生;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配备大字版教材及盲、聋、培智类统编教材,出版 9 个学科手语书籍并发布手语版国歌。
三、入学率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
该入学率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既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推进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践行 “一个都不能少” 的目标;也为残疾儿童成长成才、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助力其实现价值,促进社会和谐。
四、特殊教育体系的拓展与未来方向
目前,全国中职、普通高中在校残疾学生分别达 7.58 万、5.98 万人,年增 3 万余名残疾大学生,在校残疾大学生超 10 万,显示特殊教育正向非义务教育阶段拓展,各学段入学机会与教育质量同步提升。
未来需持续发力:加强特教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资源与质量监测体系,深化融合教育,推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及信息技术与特教融合,保障残疾儿童享有更优质公平的教育。
相关问题解答
问题 1:如何保障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送教上门服务质量?
回答:通过动态评估机制控制送教比例(2025 年≤10%),同时落实 “控辍保学”,确保残疾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保障服务实效。
问题 2:“十四五” 特殊教育计划还有哪些目标?
回答:除 97% 义务教育入学率外,还包括持证残疾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85%、高中阶段入学机会增加;提升教育质量,完善课程与监测体系;推进融合教育,加强师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残疾学生 15 年免费教育及完善保障机制。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