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享发现 >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shiwaishuzidu2025年07月02日 16:48:12分享发现58

草船借箭”这一典故出自《三国演义》,是诸葛亮智慧与谋略的生动体现,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不仅展现了他对天文地理的深刻理解,还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心理和自然环境,最终实现了“满载而归”的壮举,以下是对这一故事的详细解读: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时间节点 事件 关键细节
第三天四更 诸葛亮邀请鲁肃上船 鲁肃不解其意,但选择陪伴
凌晨至五更 船队接近曹军水寨 船只头西尾东,擂鼓呐喊
日出雾散 船队满载而归 得箭十余万枝,挫败周瑜

草船借箭的背景与起因

在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前夕,蜀汉与东吴联盟对抗曹魏,由于战争消耗巨大,双方均面临箭矢匮乏的问题,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深知箭矢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周瑜却故意提出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背后隐藏着陷害诸葛亮的意图。

面对这一困境,诸葛亮并没有直接拒绝或抱怨,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草船借箭,他准确地预测到未来几天会有大雾天气,并决定利用这一自然条件来实施计划。

智谋布局与实施过程

诸葛亮首先向鲁肃借来了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士,并要求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些准备都是为了在夜间能够隐蔽自己,同时吸引敌人的注意。

在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他要去取箭,两人乘船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命令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并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敢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箭手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这些箭矢纷纷射在了草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成果显著与满载而归

经过一夜的“借箭”,诸葛亮成功地从曹操的军营中“借”得了十万余支箭矢,当日出雾散之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这一智谋的成功实施,不仅解决了联军箭矢匮乏的问题,还大大增强了联军的战斗力,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也借此机会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信任。

归纳全文与启示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诸葛亮智谋与勇气的典范,他不仅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心理弱点和自然环境,还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一典故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卓越才智,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善于运用智慧和勇气,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FAQs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具体是在赤壁之战前夕,当时,蜀汉与东吴联盟对抗曹魏,诸葛亮为了解决箭矢匮乏的问题,提出了草船借箭的计划。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成功实施草船借箭的计划?

:诸葛亮成功实施草船借箭的计划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准确地预测了大雾天气,这是实施计划的关键;二是他了解敌人的心理,知道曹操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会采取保守的防御策略;三是他敢于冒险,亲自指挥这次行动,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他还得到了鲁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shuzidu.com/fenxiangfaxian/989.html

分享给朋友: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的相关文章

羊的成语

羊的成语

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与羊相关的成语数量众多,涵盖了生活、情感、哲理等多个方面,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羊的观察和理解,也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含有“羊”字的成语及其解释: 序号 成语 解释...

赶鸭子上架 强人所难

赶鸭子上架 强人所难

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无奈与困境,而“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这一情景,更是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人措手不及。 “赶鸭子上架”现象的常见场景 场景类别 具体示例 职场工作 公司临时接到一个...

躲过了老虎 又撞上了野牛

躲过了老虎 又撞上了野牛

生活的广袤丛林中,我们常常以为自己躲过了老虎 —— 又撞上了野牛,那看似避开了一场巨大的危机,却未曾料到,另一场挑战正以同样凶猛的态势横在眼前。 对比情境 躲过老虎 撞上野牛 象征意义 重大且明显的危机...

岸边的青蛙 一触即跳

岸边的青蛙 一触即跳

静谧的池塘边,生活着一群岸边的青蛙,它们身形矫健,体色各异,有翠绿如翡翠般的,仿佛是大自然用最鲜嫩的颜料精心涂抹而成;有黄褐色带着斑纹的,恰似土地上神秘的图腾,这些青蛙平日里或慵懒地蹲伏在水草茂密的浅滩,或机警地伫立在突出的石块上,那一双凸...

聋子见哑巴 不闻不问

聋子见哑巴 不闻不问

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深度解析与多维度探讨 “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这句俗语以其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刻地描绘出一种特定的人际相处状态,在生活的舞台上频繁上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复杂的人性洞察。 从字面意义来讲,聋子因听觉障碍无法...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时常会遭遇困境与挫折,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古人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质朴而深刻的话语,宛如一盏明灯,在无数艰难时刻为我们指引方向,给予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留得青山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