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句成语源自三国时期,蕴含着深刻的形势所迫、别无选择的意味,它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更是对历史上诸多关键时刻决策心态的精准刻画,以及现代生活中面对困境时抉择的深刻反映。
历史典故与出处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晋·王沈《魏书》,东汉末年,陈琳作为袁绍的书记官,奉命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此文言辞犀利,直指曹操要害,甚至牵涉到曹操的祖宗三代,后来,袁绍战败,陈琳归降曹操,曹操质问陈琳为何如此撰写檄文,陈琳答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意即自己当时处于袁绍麾下,情势所迫,不得不为之。
成语解析与含义
从字面意义上看,“箭在弦上”描述的是箭已搭在弓弦上,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不得不发”则强调了在这种状态下,发射箭是唯一的选择,整个成语用来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或者形势所迫,必须做出某种决定。
成语的运用与示例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一成语在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及历史叙述中均有广泛应用,鲁迅先生在《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中写道:“我觉得以文字结怨于小人,是不值得的,至于我,其实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里,鲁迅用“箭在弦上”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写作状态,表达了一种被迫而为的无奈。
相关成语与辨析
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意义相近的成语还有“开弓没有回头箭”、“如箭在弦”等,它们都表达了一种情势紧急、别无选择的意境,这些成语在具体使用时仍有细微差别。“开弓没有回头箭”更侧重于强调行动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或改变;“如箭在弦”则更多地用于形容事情紧迫,但未必包含必须行动的强制意味,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则更全面地涵盖了情势所迫和必须行动的双重含义。
文化内涵与启示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或挑战时,有时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只能勇往直前、迎难而上,它也提醒我们,在做出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形势的紧迫性和自身的能力范围,避免盲目行动或错失良机。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还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关键时刻,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和压力,也要勇于承担责任、果断决策、积极行动,这种精神不仅是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必备品质,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下是关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常见问题及解答: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哪些场合?
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事情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必须采取行动或做出决定的场合,在商业谈判中,当双方已经僵持不下,其中一方可能觉得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必须提出最后的条件或让步;或者在个人生活中,当面临某个重要的决定或挑战时,也可以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表示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
这个成语有没有反义词或近义词?
答:虽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个成语没有直接的反义词,但可以根据其含义找到一些与之相对的表达。“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等成语可以表达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有足够余地进行选择和应对的状态,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紧迫感形成对比,至于近义词,前面已经提到过,“开弓没有回头箭”、“如箭在弦”等成语都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有相似的含义,都可以用来形容情势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