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虹贯日成语
虹贯日,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成语,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自然现象的词汇,更蕴含了古人对天地、人事之间微妙联系的深刻洞察,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白虹贯日”:
维度 | 详情 |
---|---|
拼音 | bài hóng guàn rì |
释义 |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以为这种变异的天象,是人间君主遇害或英雄精诚感天的征兆,从科学角度看,“虹”实际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当阳光穿过云层中的冰晶时,光线经折射和反射形成光圈,外红内紫,因外观多呈白色,故称“白虹”。 |
出处 | 《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也有相关记载。 |
结构 | 主谓式成语。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用于形容异常的现象。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示例 | “且休说白虹贯日,青龙藏池。”——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 |
相关典故 | 战国时期,韩国大臣严遂与相国韩傀结怨,他到齐国找屠狗为业的聂政去刺杀韩傀,聂政待母亲去世后,为报答严遂的知遇之恩,独身仗剑闯入戒备森严的韩傀府并刺杀了他,然后自我毁容自杀,传说当时有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荆轲刺秦王时,太子丹曾观天象,见白虹未贯日,预感计划失败。 |
文化寓意 | 它是英雄壮举的象征,常被用来赞美义士抗击暴君的英勇行为,如聂政、荆轲等人的故事;古人认为它是天象预兆的体现,是君主遇害或重大变故的征兆。 |
常见误写 | “虹”不能写作“红”,“日”不能读作“yuē”。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白虹贯日”这一成语不仅见证了诸多英雄豪杰的壮举,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想象力,它既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思考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眼光来解释这一现象,但“白虹贯日”所蕴含的勇敢、忠诚与牺牲精神,依然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FAQs
“白虹贯日”中的“虹”为什么不能写成“红”?
答:“白虹贯日”中的“虹”实际是指“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与颜色无关,而“红”是颜色词,与成语的原意不符,因此不能混用。
“白虹贯日”在古代是否真的被视为凶兆?
答:是的,古人因缺乏科学认知,将“白虹贯日”视为异常天象,认为是君主遇害或重大变故的征兆,如《战国策》中提到的“白虹贯日,言为宋氏亡微也”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