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成语
汉语的丰富词汇中,启成语以其独特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成语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启成语的详细解析:
成语 | 含义 | 出处 |
---|---|---|
启宠纳侮 | 指开宠端而招致侮慢 | 《左传·成公八年》 |
启瞶振聋 | 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 |
启羞兴戎 | 因说话不谨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 |
启聩振聋 | 使耳聋的人都受到振动和醒悟,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强大 | |
难以启齿 | 话很难说出口 | |
款启寡闻 | 形容学问浅、见闻寡陋 | |
殷忧启圣 | 深切的忧虑能启发最高的智慧 | |
发蒙启滞 | 启发蒙昧,打通阻塞 | |
发蒙启蔽 | 启发蒙昧 | |
不遑启处 | 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 | |
久蛰思启 | 经过长时间的休息又想出来活动 | |
阳和启蛰 | 春天来了,过冬的虫豸都活动了,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 | |
承前启后 | 承接前面的,开创以后的,也作“承先启后” | |
承上启下 |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 |
承先启后 | 继承前代的,启发后代的 | |
黜昏启圣 | 贬退昏庸,开启圣明 | |
不愤不启 | 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 |
狡焉思启 | 指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 | 《左传·成公八年》 |
绳先启后 | 继承前人的,开创今后的 | |
元戎启行 | 指大军出发 | 《诗·小雅·六月》 |
别启生面 | 开启,打开,参见[别开生面] | |
茅塞顿启 | ||
意前笔启 | 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
启成语的特点
-
寓意深刻:启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道理或情感。“承前启后”既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又强调了对未来的开创精神。
-
结构严谨:这些成语在结构上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律,如并列、偏正等,使得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启宠纳侮”中,“启宠”与“纳侮”形成对比,突出了因宠爱而招致侮辱的后果。
-
文化内涵丰富:启成语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古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审美情趣。“殷忧启圣”体现了古人对于忧患意识的重视,认为深刻的忧虑能够激发人的智慧。
启成语的应用
-
日常交流:在口语表达中,适当使用启成语可以增添语言的色彩和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当某人因为过于谨慎而犹豫不决时,可以用“难以启齿”来形容其心理状态。
-
文学创作:在文学作品中,启成语的运用可以丰富作品的语言风格,增强表达效果,在描写历史变迁时,可以使用“承前启后”来概括时代的更迭和传承;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时,则可以借助“启瞶振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觉醒过程。
-
教育引导:在教育领域,启成语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某些道理的工具,通过讲解“不愤不启”,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需要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性;而“殷忧启圣”则可以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忧患意识并寻求解决之道。
启成语的现代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启成语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解读,它们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启宠纳侮”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适度的距离和警惕性;“难以启齿”则鼓励人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承前启后”则强调了历史与未来的连续性以及个人在其中的责任和使命。
启成语作为汉语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现实应用价值,通过对这些成语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和传承。
FAQs
问:什么是“启瞶振聋”?它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答:“启瞶振聋”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意思是唤醒那些糊涂或麻木不仁的人,这里的“瞶”指的是眼睛看不见或看不清事物真相的人;“聋”则是指耳朵听不见或不愿听取正确意见的人,整个成语强调了通过某种方式(如言语、行动等)来启发和警醒那些处于迷茫状态的人,使他们能够认清现实、改正错误并走向正道,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教育者、领导者或智者对他人的深刻影响和积极引导作用。
问:“承前启后”与“承上启下”有什么区别?它们可以互换使用吗?
答:“承前启后”和“承上启下”都是表示承接与开启的成语,但它们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承前启后”更侧重于时间上的延续性和历史性的传承关系,强调从过去的基础上发展开来并为未来奠定基础;而“承上启下”则更注重空间或逻辑上的连接作用,通常用于描述文章结构、组织管理等方面上下层次之间的衔接问题,虽然两者都含有承接和开启的意思,但在具体使用时应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表达,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上下文允许且不影响意思的准确性的话,这两个成语也可以互换使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