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成语
不可思议”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内涵丰富且源远流长,以下是关于“不可思议”的详细解析: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bù kě sī yì |
释义 | 原义: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引申义: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的事物或现象。 |
出处 | 《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法师进一步阐释为“不思据心,不议就口”,强调其玄妙特质。 |
近义词 | 不可捉摸、神乎其神、玄而又玄、匪夷所思、超出常规 |
反义词 | 一目了然、洞若观火、通俗易懂、不足为奇 |
语法功能 | 偏正式结构,可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描述人或事物 |
感情色彩 | 褒义成语,表达对事物复杂性或奇妙性的赞叹 |
典型例句 | 北魏《洛阳伽蓝记》形容永宁寺佛事:“精妙不可思议。” 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天宇高深得不可思议。” 巴金《灭亡》:“杜大心底面容在月光下美得不可思议。” |
文化渊源与演变
“不可思议”最初源于佛教哲学,特指超越思维与语言界限的解脱境界,北魏时期,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首次将其用于世俗语境,描述永宁寺佛事的精妙,此后逐渐融入汉语体系,成为通用词汇,现代语义既保留宗教意蕴,又拓展为对极端现象或极致美感的惊叹,常见于文学描写与日常表达。
使用场景与搭配
- 自然现象:如“宇宙的浩瀚令人不可思议”,强调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 艺术创作:如“这幅画的色彩搭配简直不可思议”,突出作品的非凡创意。
- 人物特质:如“他竟能同时掌握八国语言,实在不可思议”,表达对能力的赞叹。
- 科技领域:如“纳米技术的修复效果堪称不可思议”,体现技术突破的震撼性。
常见误用辨析
-
与“不堪设想”的区别:
- “不可思议”侧重难以理解或想象,含中性或褒义;
- “不堪设想”强调后果糟糕到无法预料,含贬义。
例:这场灾难的后果不堪设想(误用“不可思议”则弱化严重性)。
-
语境适配:
避免用于简单事物,如“今天的天气不可思议”(应改为“多变”),该成语更适用于复杂、神秘或超常情境。
文化内涵延伸
佛教认为“不可思议”是修行者触及的终极真理,如《法华经》所言“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道教经典《云笈七签》亦沿用此概念,形容天道运行的深奥,这种哲学意蕴赋予成语双重属性:既是宗教解脱的标签,也是世俗惊叹的表达工具。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区分“不可思议”与“匪夷所思”?
A1:两者均表示难以理解,但侧重点不同:
- “不可思议”强调超乎思维与语言的范畴,多用于中性或积极语境(如自然奇观、艺术造诣);
- “匪夷所思”侧重违背常理,隐含对合理性的质疑(如“这计划匪夷所思,风险太大”)。
Q2:能否用“不可思议”形容负面情绪?
A2:通常不建议,该成语多用于赞叹或客观描述,若需表达负面含义,可选用“骇人听闻”“瞠目结舌”等。
- 正面:“魔术师的手法快得不可思议。”
- 负面:“他的暴怒让人不寒而栗”(不宜用“不可思议”)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