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成语
不平则鸣”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源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原文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用以形容当事物或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会发出不满的呼声或进行反抗,这一成语不仅揭示了人性中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对不合理现象的挑战与抗争。
基本信息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bù píng zé míng |
注音 | ㄅㄨˋ ㄆ一ㄥˊ ㄗㄜˊ ㄇ一ㄥˊ |
繁体 | 不平則鳴 |
结构 | 偏正式成语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产生年代 | 古代成语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语 |
详细解释
-
字面意义:鸣,即发出声音,这里指有所抒发或表示,字面意思是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
-
引申意义: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这种“鸣”可以是言语上的表达,也可以是行动上的抗议,是对不公现象的一种直接回应。
来源与典故
“不平则鸣”这一成语直接来源于唐代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在这篇文章中,韩愈以自然现象为喻,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认为草木、水、金石等事物在受到外力扰动时会发出声响,人类亦然,当心中郁结不平之情时,便会通过言语或文字表达出来,这一理论不仅是对个人情感宣泄的合理解释,也是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用法与示例
-
用法:该成语通常作谓语、定语、分句使用,用于描述人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正当反应,它是对“忍气吞声”等消极态度的否定,鼓励人们在遭遇不公时勇敢站出来发声。
-
示例:“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这句话中的“不平则鸣”生动地展现了青年学生面对国家危亡时的愤慨与担当。
哲学内涵与社会意义
-
哲学内涵:韩愈的“不平则鸣”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与发展,司马迁旨在抒发郁积内心的愤慨之情,而韩愈则从社会环境、作家际遇与创作的关系上进一步论述,认为作家的“不平”源于社会不公,“不得已而后言”,是对社会现实的抗争与反响,这一理论突破了儒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模式,强调文学的批判功能。
-
社会意义: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不平则鸣”体现了人类对于正义和公平的不懈追求,它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挺身而出,用声音和行动捍卫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这一成语也提醒我们,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只有敢于发声、勇于抗争,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关成语与对比
-
相关成语:鸣冤叫屈、忍气吞声、心平气和、称心如意等。“鸣冤叫屈”与“不平则鸣”意思相近,都表示对不公现象的申诉和抗议;而“忍气吞声”则与之相反,表示在不公面前保持沉默和忍耐。
-
对比分析:与“忍气吞声”相比,“不平则鸣”更加积极和主动,它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站出来发声,而不是选择沉默和逃避,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权益的维护,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影响与传承
“不平则鸣”作为一句古老的成语,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批判现实的重要工具,也是普通民众在面对不公时寻求正义和公平的精神寄托,在当今社会,这一成语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生命力,激励着人们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不平则鸣”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和价值追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不应保持沉默和忍耐,而应勇敢站出来发声和抗争,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FAQs
-
Q1:“不平则鸣”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哪些场合?
- A1:“不平则鸣”这个成语可以用在描述人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正当反应的场合,无论是个人遭遇不公,还是社会出现不公现象,只要有人勇敢站出来发声和抗争,都可以用“不平则鸣”来形容,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对不公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
Q2:“不平则鸣”与“忍气吞声”有什么区别?
- A2:“不平则鸣”与“忍气吞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平则鸣”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站出来发声和抗争,是积极、主动的表现;而“忍气吞声”则是指在不公面前保持沉默和忍耐,是消极、被动的态度,两者在对待不公现象的方式上存在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