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享发现 > 不平则鸣成语

不平则鸣成语

shiwaishuzidu2025年07月18日 01:28:26分享发现6

不平则鸣”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源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原文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用以形容当事物或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会发出不满的呼声或进行反抗,这一成语不仅揭示了人性中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对不合理现象的挑战与抗争。

不平则鸣成语

基本信息

项目 详情
拼音 bù píng zé míng
注音 ㄅㄨˋ ㄆ一ㄥˊ ㄗㄜˊ ㄇ一ㄥˊ
繁体 不平則鳴
结构 偏正式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详细解释

  • 字面意义:鸣,即发出声音,这里指有所抒发或表示,字面意思是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

  • 引申意义: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这种“鸣”可以是言语上的表达,也可以是行动上的抗议,是对不公现象的一种直接回应。

来源与典故

“不平则鸣”这一成语直接来源于唐代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在这篇文章中,韩愈以自然现象为喻,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认为草木、水、金石等事物在受到外力扰动时会发出声响,人类亦然,当心中郁结不平之情时,便会通过言语或文字表达出来,这一理论不仅是对个人情感宣泄的合理解释,也是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用法与示例

  • 用法:该成语通常作谓语、定语、分句使用,用于描述人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正当反应,它是对“忍气吞声”等消极态度的否定,鼓励人们在遭遇不公时勇敢站出来发声。

  • 示例:“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这句话中的“不平则鸣”生动地展现了青年学生面对国家危亡时的愤慨与担当。

    不平则鸣成语

哲学内涵与社会意义

  • 哲学内涵:韩愈的“不平则鸣”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与发展,司马迁旨在抒发郁积内心的愤慨之情,而韩愈则从社会环境、作家际遇与创作的关系上进一步论述,认为作家的“不平”源于社会不公,“不得已而后言”,是对社会现实的抗争与反响,这一理论突破了儒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模式,强调文学的批判功能。

  • 社会意义: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不平则鸣”体现了人类对于正义和公平的不懈追求,它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挺身而出,用声音和行动捍卫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这一成语也提醒我们,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只有敢于发声、勇于抗争,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关成语与对比

  • 相关成语:鸣冤叫屈、忍气吞声、心平气和、称心如意等。“鸣冤叫屈”与“不平则鸣”意思相近,都表示对不公现象的申诉和抗议;而“忍气吞声”则与之相反,表示在不公面前保持沉默和忍耐。

  • 对比分析:与“忍气吞声”相比,“不平则鸣”更加积极和主动,它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站出来发声,而不是选择沉默和逃避,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权益的维护,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影响与传承

“不平则鸣”作为一句古老的成语,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批判现实的重要工具,也是普通民众在面对不公时寻求正义和公平的精神寄托,在当今社会,这一成语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生命力,激励着人们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不平则鸣成语

“不平则鸣”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和价值追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不应保持沉默和忍耐,而应勇敢站出来发声和抗争,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FAQs

  • Q1:“不平则鸣”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哪些场合?

    • A1:“不平则鸣”这个成语可以用在描述人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正当反应的场合,无论是个人遭遇不公,还是社会出现不公现象,只要有人勇敢站出来发声和抗争,都可以用“不平则鸣”来形容,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对不公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 Q2:“不平则鸣”与“忍气吞声”有什么区别?

    • A2:“不平则鸣”与“忍气吞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平则鸣”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站出来发声和抗争,是积极、主动的表现;而“忍气吞声”则是指在不公面前保持沉默和忍耐,是消极、被动的态度,两者在对待不公现象的方式上存在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shuzidu.com/fenxiangfaxian/6045.html

分享给朋友:

“不平则鸣成语” 的相关文章

孔夫子搬家 净是书(输)

孔夫子搬家 净是书(输)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这一歇后语,巧妙地利用谐音双关,将孔子搬家时书籍众多的情景与“输”的概念联系起来,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理,以下是关于这一歇后语的详细解析: 歇后语 解释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高考祝福成语

高考祝福成语

,是无数学子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承载着梦想与希望,在这个关键节点,一句饱含深情的祝福,可能会成为考生们前进的动力,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高考祝福成语: 序号 成语 释义 1 金榜题名 指科举得中,现多祝愿考生...

一的成语

一的成语

中华文化的瑰宝中,成语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寓意,成为了汉语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字开头的成语更是数量众多,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文学创作及各类语境中,它们或描绘情景,或抒发情感,或阐述哲理,各具特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一”字...

aabb四字成语

aabb四字成语

汉语的丰富词汇中,成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语言表达中的瑰宝,AABB式四字成语以其整齐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尤为引人注目,这类成语不仅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往往能够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各种情景、状态或人物性格,使得语言表达...

此地无银三百两打一成语

此地无银三百两打一成语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个源自民间故事的成语,它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试图掩盖事实却反而暴露真相的尴尬情景,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智慧与幽默,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成语来源与故事背景 “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一成语最早见于清代文学家吴趼人...

一的 成语

一的 成语

一”的成语在汉语中数量众多,它们不仅简洁凝练,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含有“一”字的成语及其解释: 序号 成语 解释 1 一心一意 指心思、意念专一,形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