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痒成语
不痛不痒”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tòng bù yǎng,以下是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介绍:
项目 | 详情 |
---|---|
字面原义 | 既不是痛,也不是痒,原形容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感觉。 |
引申比喻义 | 现多用来比喻不触及实质,不切中要害,不解决问题,做事或说话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
出处 | 明·吴炳《情邮记·反噬》:“这事不痛不痒,却是一个大题目。” |
语法结构 | 联合式成语,可作定语、状语、补语。 |
感情色彩 | 贬义成语。 |
在现实生活中,“不痛不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在工作中,有些领导对员工的工作失误进行批评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没有真正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和关键所在,这种批评就无法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对工作的改进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这就是一种“不痛不痒”的批评,再如,一些政策或措施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没有精准地针对问题的核心,只是做一些表面的功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说这些政策或措施是“不痛不痒”的。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不痛不痒”的表述往往缺乏力度和针对性,它不像“一针见血”那样能够准确地揭示问题的本质,也不像“一语中的”那样直接命中要害,这种表述方式可能会让人感觉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无法有效地传达关键信息。
在文学创作中,“不痛不痒”这个成语也经常被使用,它可以用于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或语言风格等,一个性格懦弱、不敢直面问题的人,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可能会采取一种“不痛不痒”的态度,既不明确表态,也不积极解决问题,只是敷衍了事,这样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缺陷和行为特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不痛不痒”并不一定总是负面的,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或者是为了避免过于激烈的冲突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在一些社交场合中,人们可能会用“不痛不痒”的话语来缓和气氛,避免尴尬或冲突的发生,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大多数时候,“不痛不痒”还是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不痛不痒”这个成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交流中经常出现,它提醒我们在说话和做事时要注重实质和效果,要敢于直面问题、切中要害,避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