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厌其详成语
不厌其详”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解析: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bù yàn qí xiáng |
结构 | 动宾式 |
感情色彩 | 褒义 |
近义词 | 细大不捐 |
反义词 | 语焉不详 |
出处 | 宋·朱熹《答刘公度》:“讲学不厌其详,凡天下事物之理,方册圣贤之言,皆须子细反复究竟。” |
用法 | 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 |
语义深度解析
“不厌其详”的核心语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体现对详尽程度的包容态度,即不嫌繁琐,愿意耐心倾听或阐述细节;二是强调追求极致细节的积极取向,认为越详细越好,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或表达观点,这种态度既体现了对知识或信息的尊重,也展现了对精确性和完整性的追求。
历史溯源与演变
“不厌其详”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学术书信,在《答刘公度》中,朱熹写道:“讲学不厌其详,凡天下事物之理,方册圣贤之言,皆须子细反复究竟。”这里通过治学态度的阐述,确立了成语“不厌其详”的原始语境,后经语言演化,该成语逐渐从学术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成为通用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它既保留了宋代朱熹严谨治学的精神烙印,又衍生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应用场景。
现代应用场景
“不厌其详”在现代汉语中应用广泛,尤其在需要精确表述和深入了解事物的场景中更为常见。
- 教学场景:教师在讲解复杂概念或解答学生疑问时,往往会不厌其详地阐述每个步骤和细节,以确保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如“数学老师不厌其详地讲解方程解法”。
- 文学描写:作家在塑造人物或描绘情节时,也会采用不厌其详的手法,通过丰富的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背景,茹志娟在《在果树园里》中,就通过“不厌其详地问黎凤关于小英的事”来展现人物的关心和细致。
- 事务处理:在处理重要事务时,如警察询问走失儿童细节、律师调查案件经过等,都需要不厌其详地核对每个目击信息或证据细节,以确保事情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相关成语对比
- 近义词:与“不厌其详”相近的成语有“不厌求详”,两者都强调追求细节的详尽性,但“不厌求详”更侧重于主动寻求细节的态度,而“不厌其详”则更侧重于对已有细节的包容和阐述。
- 反义词:与“不厌其详”相反的成语有“简明扼要”和“语焉不详”,前者强调精简明了,后者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信息缺失或模糊不清。
文化内涵与价值
“不厌其详”不仅体现了对知识或信息的尊重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精神,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只有做到不厌其详、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并取得成功。“不厌其详”也提醒我们在交流和表达时要尽量清晰、准确、全面,以避免误解和歧义。
FAQs
问:成语“不厌其详”中的“厌”是什么意思?
答:“不厌其详”中的“厌”是“嫌”的意思,表示不满足于简单描述,追求更完整的细节呈现。
问:除了“不厌其详”,还有哪些成语也表达了追求细节详尽的意思?
答:除了“不厌其详”外,还有“细大不捐”(指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纤悉无遗”(指没有任何遗漏,形容非常详尽)等成语也表达了追求细节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